名家廣場:交易所購併宜有為而為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謹借本欄向各界友好、同業及讀者拜個年,恭祝諸位兔年萬事勝意,身體健康,財源廣進。

兔年伊始,除了港股市場連跌多天,總共跌去逾千點外,國際間交易市場也見風起雲湧,證券交易市場收購合併活動一浪接着一浪,消息陸續傳來,無疑給經已頻頻面對遠邦近鄰挑戰的港交所(00388)帶來了不少的壓力。

新加坡交易所於去年底宣布購併澳洲交易所,企圖打造成為區內第二大交易市場,這宗交易仍在等待澳洲政府的審批,而踏入這個月初,接踵而來首先是倫敦交易所宣布購併加拿大的多倫多交易所(TMX),藉此構建全球資源股最集中的交易平台,再而是德國交易所宣布,與美國的紐約交易所落實合併,成為全球最大交易所,且涵蓋美國和歐洲14個國家的交易市場,這一連串交易市場之間的購併活動,令本港市場也成為了焦點,關注是否會採取相應行動跟隨,抑或「坐以待斃」?

美兩項購併得不償失

其實,我不認同港交所不跟隨交易所購併的潮流,便會「坐以待斃」。交易所相互購併的這個概念,其實早在二○○七年,紐交所便已購併了泛歐交易所(Euronext),翌年,納斯達克又收購了北歐的OMX。據說,當時港交所也因此飽受輿論壓力,認為應採取相應行動,尋覓購併的對象。

結果是港交所並未跟隨,而紐約和納斯達克兩家交易所,藉收購所得業務成效,不但未能達到原來目標,動用作為收購的資金,亦由於股價下跌,在帳面上都雙雙出現了重大的虧損,可說是得不償失,由於港交所並未跟隨,因此能夠幸免。

雖則交易所之間的購併,不應以帳面上短期的損益作衡量應否進行,但縱觀紐、納兩所進行購併後的結果,業務不但沒有膨脹起來,反而有所萎縮,運作成本也沒按預期下降,證明交易所的合併顯然也不應隨便為之,為購併而購併更不值得效法。

星交所購併澳交所,其目的顯而易見,是要在區內競爭做龍頭的地位,姑勿論能否達到目標,也總算是有為而為,但我實在看不出紐、納兩所,分別購併泛歐及北歐OMX交易所的好處在哪?因此注定是個失敗的決定;我不知道加拿大TMX對倫交所有甚麼好處,其實倫敦已是國際商品資源金融產品買賣的中心,倫交所其實已毋須假手外求。

至於紐、德交易所合併,其實最終是德交所吞併了紐交所,德交所從未跟隨大隊進行過購併活動,在歐洲是經營衍生金融產品比較出色,紐交所在金融海嘯的影響下,加上做錯了購併泛歐交易所的決定,過去幾年經營每下愈況,更難言有寸進,因此,最後落得美其名是建立全球最大交易所,實則是被德交所兼併控制的下場。

港應強化設施以抗衡

很多輿論都說港交所看着此起彼落的交易所購併活動,似乎缺乏反應,言下之意是應採取相應行動,也考慮物色購併對象以之抗衡,但筆者不禁要問,我們要發展的是甚麼樣的市場?是全球性?泛亞區域性?我看兩者都不是我們所需,也不是我們的強項及吸引力,我們的強大吸引力,乃建基於強大的中國經濟作為後盾,因此,購併任何大中華區域以外市場的構思,顯然都屬不切實際。

然而與最理想的對象如上海、深圳等市場商談合併的時機卻並未成熟,則港交所目前唯一的途徑,只能循強化本身的市場基礎設施,如交易系統、市場規管等方面,並進一步加強與滬、深等交易所的合作,以之抗衡。

(作者為持牌註冊人士,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

僑豐金融集團行政總裁

許照中

跨媒體地產網新居入伙 幾萬個精選樓盤 歡迎睇樓!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