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相信,今年港交所會有首隻人民幣計價股票或新股發行(IPO)。他又表示港交所今年會建立系統,去配合人民幣股票發展,農曆新年後料可決定模式。港交所確定今年推進的三大目標,就像李小加上任後燒的三把火,發展人民幣業務及與內地銜接配套就是其中之一,恐怕是能否燒旺最乏把握、變數很大的一把火。
發展人民幣業務的關鍵,是資金池的規模。至於具體到要多大,才能適應需要說法不一,五千億?一萬億?或者更多,是個有待研究的問題。事實上,發展人民幣業務,本身就是沒有先例的嘗試,不僅由分歧到共識勢所必然,由構思到實踐更是重要的檢驗。李小加其志不在「交功課」,而要謀建立長遠體制,顯示了闖難關的勇氣,但顯然需要謀事得法。
有關資金池規模,要能形成支持人民幣計價產品長遠交易機制,又毋須完全依賴人民幣流動資金的模式,其好處是減少對內地的政策依賴,並可期能較快實行。但想法可能流於簡單化,港交所在與本地銀行建構外匯兌換及庫務安排,要作充分評估,像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一啟動即爆額的情況,大有機會在人民幣股票業務重演,爭取人民銀行的支持,作為資金後盾是十分必要的。
中央以政策支持本港拓展人民幣股票業務,是建立完整人民幣良性運作架構,或遲或早都要行此一步,問題只在於時機選擇。而現在不能不說是合適的時機,主要是資金充裕以至過剩,蓄池儲水有利紓緩風險;同時,人民幣業務崛興勢銳,加上股市表現良佳,人氣易聚。儘管凡事沒有十全十美,人民幣股票業務有得勢的機緣,也有未知的風險,但新鮮事物不論如何擇吉降生,都會有風險不期而至,關鍵只在於警惕及防範。
港股去年創下多項新紀錄,實際上也乘難得的時勢,把自身推到了發展的歷史峰期。老實說,港股業績求進一步突破,要靠推廣國際公司來港上市,或者本地企業集資動力,推動港股突破是難寄厚望的。人民幣股票業務作為突破的憑藉是不可替代的選擇,李小加對此的進取勇氣,以及建立長遠體制的決心,怎能說不是基於這當中押注着港交所的前景?但他承認,在人民幣供應有限的情況下,長遠交易機制可能不成功。
港交所抱定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心態,去開創人民幣股票業務,難免有功虧一簣的風險。如果換個角度,對長遠體制不求一步到位,因應人民幣供應有限的現實,分段推進是否更為穩妥,甚至較易爭取得到政策支持?人民幣股票業務營運,由某一類股票開始試行,隨着人民幣供應的增加,再擴及到其他種類,是否一條可行的蹊徑?志在高遠,腳下起步,一步一印,要比飛步登天來得務實些。
為人民幣股票業務打造資金池,雖無確定時間表,卻有下半年推出的期望;雖有長遠交易機制的構想,卻無成功的把握,凸顯了港交所進取拓展目標的矛盾與困難,也是對新管理層的挑戰和考驗,但願這關乎本港金融地位的開創,終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