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就中國外匯儲備存在的「不明來歷」的增長額,成為流入內地的熱錢,這個觀念像撒在濕潤土地的種子,在傳媒輿論中發芽、生根。因為熱錢難以捕捉實據,以致談熱錢離不開把這數據抽出佐證。日前,國家外匯局官員撰文表明,近期國家外匯儲備增加,主要是因為美元走軟,而不是熱錢流入,因此誇大熱錢流入的衝擊值得斟酌。前半段澄清理據,重點在於後半段的結論,帶有對「誇大熱錢流入」的批判意味。
熱錢衝擊是否到了有些恐慌的程度,像熱錢影蹤難測一樣,並沒有實證的結論,然而不難感受的是,熱錢衝擊已是媒體熱衷的話題,過分熱衷的態度,往往使話題流於「誇大」是可能的事。較早前,緣起於內地有關十萬億元熱錢囤港衝擊內地的討論,演變成一場中港間的口水交鋒,可成例證。本港的主流意見並不認同內地媒體的說法,實則就是批評「誇大熱錢」的意思。
當金融危機構成持續性威脅,難以正常把握經濟及市場的走勢時,對負面因素的推定,易製造起判斷的混亂,各種觀念爭持不下。情況不但招致決策的失據,也勢必擾亂市場的預期,以當前備受關注的次輪量化寬鬆(QE2)為例,理論上,造成流動性氾濫、推高新興市場通脹水平,原則上並無錯,但誰都說不清製造了多少廉價美元的流入,不能作合理的推定,但QE2熱議能影響到市場的預期,這種預期愈強烈,影響人們行為的機會愈高。當市場基於預期爭相衝入資產市場時,資產能沒有泡沫嗎?能不推動通脹嗎?
美元走軟的威力,不僅在於其匯價下跌,更在於美元是由貨幣霸權及輿論霸權所支撐,美國人精於玩此門道。每當美國強化人民幣升值的聲浪時,就會引起資金追捧人民幣的效應,這正是早前主流;目前乘着經濟數據釋放的利好及歐洲的債務危機,美國輿論又放出風聲,QE2可能要收手,背後意圖將是引導資金回捧美元資產,包括美國國債。金融危機以來,美元的由弱轉強、由強再弱,使美元匯價游走於有意貶值與力保信用之間,掌控着美元匯價與其他貨幣交叉對比的強弱節奏,無不是美國運用危機公關、主導輿論的精妙傑作。
過去人民幣匯率,與美國施壓的周旋,形成了「擠牙膏」式的定勢,美國的壓力大些,人民幣升值一點,給世界留下匯價屈服美國壓力的印象,並引導市場的預期及投資取態。中國的經濟行為及決策,無形被導入了美國的利益軌道,市場諳熟此道後,變得惟美國政策或言論是瞻,由此也強化了美國借助話語權,去左右市場行為的能力,換言之,美國若想製造金融市場恐慌情緒,完全沒有難度。
內地的外來熱錢威脅,只是一個設想的可能,其實追捧人民幣資產的熱錢,即使入得去也要想清楚怎樣退出來,在資本管制未拆除前,熱錢未見得勢頭洶湧。倒是內生的熱錢在湧出國門、湧來香港,進入境外房地產。因此對熱錢超越應有的防範意識,過度渲染漸演變為恐慌,是值得檢討的事,決策者及市場參與者的金融理智,不能被外人精巧的輿論設計牽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