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喻為「坐直升機撒錢」的量化寬鬆(QE),在去年令全球資產市場絕地反彈;第二輪量化寬鬆(QE2)的規模及方式很可能在今晚揭盅,屆時會否成為環球金股匯市場的「生死時刻」?要推出市場受落的QE2,無疑是一項「高難度動作」,猶如魔術師在為勢所迫下,硬要多作一次亡命表演,而今次揮動魔術棒的仍然是聯儲局主席伯南克。
大家或許仍記得在去年三月九日,港人愛股滙控(00005)在競價時段被推低至33元(未計供股後調整),美股同時於當日跌見金融海嘯低位。不過自三月十八日起,全球資產市場如施展「魔法」般起死回生,展開反彈,當中的「魔法」正是第一輪量化寬鬆(QE1):聯儲局宣布以近1.7萬億美元(約13.2萬億港元)購入美國庫券、按揭抵押證券(MBS)等呆壞資產。
QE1的威力可謂立竿見影,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當日應聲急跌逾15%,美匯指數亦跌2.6%,反映債價及外幣上漲。在資金充裕下,全球88個主要指數在一個月後,已有83個指數取得正回報,恒指、道指及滬綜指分別升21.1%、9.9%及12.9%;QE1推出一年後,包括印尼、俄羅斯、巴西及印度等18個主要指數升幅更已逾倍,相信跟魔術師的施咒有關。
美匯指數在QE1推出一年後跌逾7%,帶動了非美元貨幣的升勢,尤其是3隻商品貨幣澳元、紐元及加元,兌美元在一年間已分別升39%、34%及25%。
商品價格亦受惠於弱美元,反映19種商品價格的CRB指數在QE1推出一年後累升27%,油價更升近七成,反而金價在QE1面世「滿月」時先跌5%,一年後才倒升23%,相信是與當時黃金由對沖金融體系崩潰的避險角色,轉變為對抗貨幣貶值有關。
詳細地回顧QE1,無非是想預測今次舉世矚目的QE2情況。今次揮動魔術棒的仍是聯儲局主席伯南克,但大家卻認定他的法力已減退。近日市場有不少關於QE2規模的分析,聯儲局更向業界徵詢對QE2的意見。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潘國光表示,這證明政府想「摸底」,「實際上,聯儲局有很多顧忌,不想為市場製造失望或驚喜,但要劃好QE2規模這條線,是一個高難度動作。」他說。
他認為,半年5,000億美元或一年一萬億美元的QE2規模,市場反應會相對冷靜,然而這不代表聯儲局在往後不會增大金額,但此刻這個金額對市場衝擊會較小。若最後QE2累積至高盛預測的2萬至4萬億美元規模,亦不是沒有可能,問題只是在何時。
無疑有報道指聯儲局傾向漸進式分階段買債,甚至有QE3、QE4等延伸,不過,進行QE之目的就只為了救經濟嗎?潘國光分析稱,這僅是其中一個目的,但另外兩個「背後」目的才是美國想達到的,一是要購買自己的國債,以填補每年新增的財赤;二是要美元貶值,減少實質還給外國的錢。進行QE有機會達到這兩個背後目的,但要刺激經濟卻未必做到,因其效用如打嗎啡針,反而有可能拖慢經濟復甦,如近20年前的日本。
QE1令所有風險資產雞犬皆升,因投資情緒由厭惡風險一百八十度轉變為追逐風險。展望QE2的效力,潘國光指資產表現將變得參差,因今次多了通脹及貨幣貶值這兩個風險,而最直接受惠於這兩項風險的一定是商品,當中尤其看好農產品及貴金屬如黃金、白銀,因兩者都是必需及不可取代,這亦會令商品貨幣的表現較負債貨幣(如美元、日圓)為佳。
股票方面,在美國經濟未明朗下,作個別發展的機會較大,如受惠於商品價升的資源股及農產品股表現或較佳,消費必需品股或因貨幣貶值而勝於消費非必需品股。債券則因受通脹及貨幣匯價影響,要小心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