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妍語:品牌改造非只標誌

在十月初,美國著名品牌GAP突然決定改變伴隨其20年的標誌─大家閉眼回憶一下,就是那醒目的白色瘦體字及海軍藍方格子。這原本是營銷的慣用伎倆,卻激發起社交網站及GAP迷的猛烈攻擊,最後只不到兩周,公司決定服從顧客的意願,摒棄新的標誌,數十億元的品牌改造推廣費也許就此付諸流水,不過其股價卻大幅反彈。

購併潮令品牌朝令夕改

這令我想起了九十年代末、○○年代初華爾街上頻繁的品牌改造。美國經濟重挫過後,國會通過《格拉斯─斯蒂格法案》,禁止金融機構同時提供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服務,直至一九九八年才把其中大部分的條件廢除。當時輿論普遍認為Universal Bank是大勢所趨,而缺乏零售渠道的Investment Bank將無法獨自生存。所謂Universal Bank,即商業銀行及投資銀行合併在一起的金融集團,如摩根大通、UBS、德意志銀行等,既有存款、信用卡,亦有上市承銷、購併顧問等傳統投資銀行業務。這樣華爾街上演了一齣精彩的爭奪戰,互相兼併收購,先是合作、合併,後來是乾脆把別人的品牌抹得一乾二淨。

大家應該還記得曾有一家名叫所羅門兄弟的投行吧?就以花旗集團為例,以前名為Citicorp,九八年所羅門兄弟被收購,馬上被正式納入Citigroup花旗集團的大紅傘子下,○二年花旗又把創造大紅傘子標誌的夥伴Travelers保險公司分拆上市,幾乎同時又把所羅門的名字去掉,之後在○七年又把傘子歸還給Travelers,重新自設標誌,並改「年號」為Citi,讓人感到極度眼花繚亂。摩根士丹利亦然,雖沒有完全變身為Universal Bank,但也於九七年收購了擁有龐大零售網絡的經紀商添惠(Dean Witter)(港人熟悉的Discover信用卡正是添惠所有),成為摩根士丹利添惠公司,但不出所料,○一年便迅速恢復其原名。

前車可鑑 站在分岔路

問題在於一輪又一輪的標誌和企業形象推廣之後,各家銀行卻旋即捲入金融海嘯之中,品牌、名聲一夜之間化為烏有;這一切都來得太快了,大家這才忽然意識到,品牌並不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標誌所能改造,更重要是品牌的保養。醒目的標誌或可一時間吸引人們的注目,但要長期得到客戶的支持,還得靠標誌背後穩健的誠信、優質的服務以及長遠的承擔。「Rebranding」的重要,不在於改變企業標誌的表面設計,而是提醒眾人堅持公司核心價值的不變承諾。

大亂過後,華爾街開始收拾殘局、重整旗鼓,卻發現自己站在這兩難的分岔路口上,是要在這經濟仍低迷的時期,仍未沒歸還納稅人的金錢,便花費數十億元重新樹立品牌、挽救在納稅人心目中的形象?還是任由已隕落的品牌繼續凋零呢?

(妍宇)

妍宇,《香港華爾街的孩子》作者,畢業後一直在香港的華爾街工作,現任職跨國投行,卻始終是不折不扣的狂想一族:游走在城市之中,沉睡在字裏行間。

跨媒體地產網新居入伙 幾萬個精選樓盤 歡迎睇樓!

Money18新功能「18好路數」為你預測心水股票升跌機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