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樓市,尤其是樓價漲跌,實為老生常談的話題,可又不能不談,因在今時今日之內地,它的牽涉面實在太廣:A股房地產板塊及與之息息相關的金融板塊,決定着大市走向;人民幣幣值與外資投資內地樓市有時是一枚硬幣的兩面;通脹預期與樓價上漲互為因果;住房是城市民生的核心,城建則是官員政績最亮麗的名片……樓價漲跌、樓市興衰始終牽動着每一個關注內地經濟、社會發展者的神經。
進入今年第三季度,被嚴厲調控的內地樓市開始出現回暖迹象。有關樓市近來狀況的總體「感覺」如何呢?
一、本輪調控以來,內地樓價迅速上升之勢已被遏制,在某些時段某些地方樓價出現回軟,但更多是買賣雙方僵持之下的價平量跌。銀根緊縮是這種結果出現的重要原因,但非唯一原因;
二、八月以來,內地樓市確實開始回暖,這主要表現在一手房銷情轉好、二手房議價空間明顯收窄,被壓抑了一段時間的剛性需求開始有所釋放;
三、雖然總體認為房價過高,但未購房或有換房需要者,再次擔心房價繼續上漲;
四、發展商們深知本輪調控期間與中央對着幹的嚴重後果,故漲價審慎、低調。
本輪始於今年四月「國十條」的調控,接續去年十二月的「國四條」調控,在政策層面已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調控政策。然而,中國人民銀行九月十九日公布的今年第三季度居民調查結果顯示,儘管高達72.2%的居民認為當前房價水平「過高、難以接受」,但已有36.6%的人認為房價還會進一步上漲。那麼,這種預期所昭示的回暖迹象,是否已強到足以讓中央下決心出手第三輪調控呢?問題在於中央究竟願意付出多大成本調控樓市;調控完成將以哪一個層面的變革為標誌?
中央只要強行出台一些已被熱議的政策,如高額房產稅、閒置費、限制每人購房數量等,樓價應聲而落總非難事。再不行,將打壓樓價與地方官「一把手」的升遷、任免直接掛鈎,就如對待公共安全事件一樣,則樓價必可降。在這方面,中央顧慮的是房地產業凋落,可能給實體經濟造成負面影響所產生的成本會否過大。
不過,打壓樓價固然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困難得多的問題則在於「住房公平」,乃至「經濟公平」。經濟適用房是最明顯的例子。在本港,一個「八萬五」就可將眾多有房族變成負資產,可是內地已出台了很多類似於夾屋、居屋的經適房政策、規定、計劃等,亦有不少經適房已被建造,為甚麼內地樓價沒有望風而降呢?除了很多地方政府對於增加財政收入貢獻不多的經適房項目興趣不大以外,更主要是升斗百姓對於經適房的公平分配缺乏信心。
本港市民對於民生方面的法治、公平,對於公務員的總體廉潔還比較有信心,故公屋、夾屋建成後被有資格人士獲得一般問題不大,由此當然對私樓價格衝擊巨大。可是在內地,經適房在反對挑明窮人、富人分野的政治正確氛圍下,其品質與私人屋苑差別不大,而巨大的價格差異則使其成為香餑餑。可是,香餑餑歸誰呢?在按身份,而非價格獲得經適房的原則下,一般民眾擔心的是,很多經適房徒然增加一些官員的私人財產和尋租資源而已。
另一方面,強制拆遷中出現自焚抗爭這樣的事件,對於「住房公平」、「經濟公平」提出的挑戰就更為強烈而直觀了。這些問題,自遠非樓市調控可解決的了。
國際金融法博士 嚴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