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Campus:名家薦讀從「書」變贏

台灣一項調查顯示,當地「高薪一族」最愛看書,每人一年差不多閱讀九本課外書。香港的讀書風氣較弱,趁着書展開鑼,不妨多看幾本。書展內除了「 模」寫真集外,一些「財力和才華」兼備的投資銀行家著作亦引人矚目,具備投資題材的大特寫,也沒有大量的錯別字,絕對是補腦良方。今期《理財Campus》透過專家真人解說,分享書本在個人投資上的應用。

妍宇 現職iBanker,中學時是會考九優狀元,18歲已在華爾街展開iBanker生涯,至今擁有10年投行經驗
好書推介:《Freakonomics》

《Freakonomics》(中譯:《蘋果橘子經濟學》)由Stephen J.Dubner及Steven D. Levitt合著,當中Steven於妍宇曾就讀的芝加哥大學執教,妍宇因而特別喜歡這書。

奇怪手法論述隱藏面

「這書結合社會科學及經濟角度,研究社會問題,教授深入民居以探討問題癥結,論證原因。」例如美國的犯罪率自六○年代起下降,作者推翻是受惠於經濟好轉的謬誤,再作出論證,指出事實是自實行墮胎合法化,女性可衡量教育能力作出誕下嬰孩的決定,確保他們接受更好的教育,犯罪率因而減低。

「社會上各人的分工很明確,我未必可了解其他行業的工作。教授將社會科學、經濟以及犯罪學接連起來,令論證更有力,亦很切合我寫書的風格。」妍宇續稱,教授以奇怪手法去講述事物隱藏的一面,對當時還未開始寫書的她有所啟發。

《Freakonomics》在網上有專門的博客,讀者可提出解釋不了的經濟現象,與作者辯論。「一本好書的內容不一定完全正確,但讀者與作者間的長期交流卻很重要。」妍宇說。

個人作品:妍宇在去年出版著作《香港華爾街的孩子》,分享個人在投資銀行經歷沙士及經濟恐慌下的心情,重點在於描繪本港華爾街上班一族的人性,而非金融。

黃元山 30出頭已退休享受生活的前iBanker,曾擔任雷曼兄弟副總裁,現任中大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兼任講師。

好書推介:《Unconventional Success》

由耶魯大學基金投資主管David F.Swensen所寫的《Unconventional Success》,對象是一般散戶,Swensen是首位大膽為大學基金染指對沖及私募基金的投資主管,其基金表現最出色是○○年的41%回報及○七年的28%回報,亦逐漸成為很多主權基金及退休金的模仿對象。

基金舵手教資產配置

黃元山在多年前已開始閱讀這本書,認為投資者可從中學到買基金及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時要提防的風險。書中還提醒讀者時刻要做「資產配置」(Rebalancing),舉例說當股市向上時,散戶就要減持手上股票,維持股債資產比例「70/30」。雖然這與「升市莫估頂、跌市莫估底」的理論相違背,但書中指出以風險調整後的回報計算,運用「資產配置」所得的回報是最高,也不會錯過未來升市的利潤,而選擇「80/20」或「90/10」等股債比例是因人而異。此方法深深影響黃元山的投資理念,投資上用上大部分時間作適當的資產配置,然後才是選擇投資工具。

個人作品:在金融海嘯後,黃元山撰寫了《槓桿漩渦:一個iBanker的自白》一書,解釋「槓桿」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此書近期在內地推出了簡體版。

羅家聰 交銀香港首席經濟及策略師,擁有4個學位,喜歡閱讀,在金融海嘯期間唱淡後市,因而有「港版末日博士」之稱。

好書推介:《Macroeconomics》

羅家聰的個人投資以物業、基金、外幣及股票為主,縱然家中已儼如一個小型圖書館,藏書逾1,000本,但他認為平日所讀書本對其投資策略影響不大。他平日看的多是教學相關書籍,「書本是某人以某種方式表達知識,知識則是集體智慧的累積。」他認為書本上的知識較網上資訊有系統,電子書難以淘汰實體書本。

研宏觀經濟入門之選

羅家聰笑言揀書就如求醫,要人夾人,若書本講述是熟悉的知識,當然較容易讀,不過他說「讀書要讀得辛苦才有所得着」。他強調書本是很個人化,自己在揀書時從來不看序,撇除個別出版社後,下一步是翻開書本,感受書本是否適合自己。

專研宏觀經濟學的他認為,大學選用的教科書《Macroeconomics》是入門之選,作者N. Gregory Mankiw是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亦曾教授統計學及會計;他曾任職於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亦曾為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及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顧問。

個人作品:羅家聰本身曾出版多本著作,包括《勢事循環─市場周期與投資智慧》、《時移勢易─迎戰多底衰退大時代》及新書《為利?是圖!》。他在《為利?是圖!》一書內解釋「分道揚鑣」(新興市場與成熟市場經濟發展脫鈎)、以經濟測匯價等,以扼要圖表「以股測匯」及「以息觀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