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資人幣業務挑戰港銀

兩岸陳江會預備性磋商昨舉行,雙方終敲定經濟合作協議(ECFA)的首批早收清單。在服務業方面,大陸對台開放11項,台灣開放9項,大陸對台金融業「全開」,囊括保險、銀行與證券期貨業。最受關注的銀行業,台商西進設點與開辦人民幣業務的條件與CEPA待遇相同,按協議內容,台資行最快兩年後可承辦人民幣業務,意味着本港銀行在內地將與台銀較勁。

服務台商佔盡優勢

按ECFA協商,台資行大陸辦事處成立滿一年即可申設分行,分行成立滿兩年,當中一年有獲利即可經營人民幣,由於台商在內地商貿關係根深柢固,有助台銀參與人民幣業務。

這與明年元旦起生效的CEPA第七份補充協議中,香港銀行在內地申請經營人民幣業務的條件一致。據指出,在ECFA框架下,外資子行也可從只能申設六家,再進一步鬆綁。目前共有彰化、國泰世華、中國信託等七家台資行在昆山、上海、北京與深圳等地設立了辦事處,並已設立滿七至八年。換言之,這批台資行最快可在一二年承辦人民幣業務。

台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昨同步公布首批獲准登陸的四家台資行名單,包括土地銀行與彰化銀行准設上海分行、合作金庫銀行准設蘇州分行,以及第一銀行准設昆山分行。

協議除了向台銀提供西進的商機外,亦確立內銀進軍台灣的路線圖。建行(00939)行長張建國指,未來亞洲仍是強勁的市場,在台灣設立分行或子行要視乎兩地監管機構溝通,建行就此已準備充足,更明言不排除收購等股權投資的可能性。

據台灣統計,自九一年至今年五月止,當局核准台商對大陸投資金額已高達885.72億美元,台商是內地主要的引資對象。台資行西進長期停滯,令需要融資的台商苦不堪言,而台資行「得個睇字」,既不能為客戶提供服務,亦要忍受大量外資銀行進駐。

ECFA預計將於本月底拍板,一旦簽署堪稱台資行的生機,大陸將成為台灣市場的延伸。人民幣業務是最大利基,除八十萬的台商大軍的財務需求,兩岸每年高達1,300億美元的進出口貿易額,亦為銀行帶來機會。

兩年內降至零關稅

兩岸昨在貨品貿易方面達成的早收清單中,大陸對台降稅項目共539項,台灣對大陸減稅267項,據大陸海協會常務副會長鄭立中表示,雙方已協議關稅兩年內分三步降至零。此舉保住了與東盟競爭的優勢。

兩岸部分「早收清單」—— 銀行業摘要

大陸對台灣開放:

1. 申設獨資銀行或分行,應在大陸設立代表處滿1年;

2. 申請經營人民幣業務,須在大陸開業滿2年且提出申請前有1年獲利;

3. 可建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

4. 申請在大陸中西部、東北部開設分行設立綠色通道;

5. 審查分行有關盈利資格時,採取多家分行整體考核。

台灣對大陸開放:大陸的銀行經許可在台灣設立代表辦事處,且滿1年後,可申請設立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