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福布斯》雜誌認為,中國第三大國有石油公司——中國海洋石油,對參與英國石油(BP)重組計劃躍躍欲試,可能成為BP的潛在買家。事件緣起於渣打銀行研究報告,「漏油事件」提供難得機會,建議中國石油考慮出資收購BP部分股權。建議未得到中石油表態,於是炒作焦點落到中海油頭上:一是中海油近年覓購海外優質資產似乎鍥而不捨;二是有收購美國油企優尼科碰壁的「前科」,料其收拾心情再戰。正因如此,炒作者一邊說是「非常划算的買賣」,另一邊警告政治阻力很大。
中海油以至中國國有企業,「走出去」意願強烈勁頭十足,但是遭遇政治壁壘,成事的少碰壁的多,早已眾所周知。未知中海油對收購BP是否真的動心,若要提購則必須先有優尼科翻版的心理準備。正如外媒所言,以BP擁有包括最優質的美國天然氣資源在內的油氣資產,中海油若能成功入股,則可搖身變為全球性石油巨擘。這個誘餌或可鼓起中海油的「購欲」,但不可忘記,惟其難得的好,成事更難。
實際上,BP看來極有融資需求,為了支付可能達到天文數字的賠款,也為了挽救、維護評級,有出售資產及引入長線股東的需要,但講到尋求買家,無疑十畫未有一撇。賣甚麼尚主意未拿,賣給誰則更未盤算,評估需時是肯定。賣家還未叫賣,買家也無從計數。現時大談買賣假意牽線,不過是傳媒自作多情的「吹水」。即使是「吹水」,傳達的訊息亦足尋味。
首先,國際間賣資產總想到中國。這個情結無非兩點:一是中國外購資產買到揚名於世,收購的意欲旺盛;二是中國最有錢,外匯儲備水浸成為收購意欲的底蘊。在後金融危機時期,可謂收購機會頗多,這表面看是好事,但從斟的多得手的少,也可見未必有錢就能成事,中國作為潛在買家往往熱門死火。單就收購BP而言,已是政治關卡重重,就算英國政府點頭,美國政府也會搖手,甚至連有合資關連的俄國,也可以出聲異議。敏感資源的收購,外國往往寧予他人,而不給亞洲巨龍。
再者,中國國際收購的定價能力最弱。中國外儲「樹大招風」,作為全球的大買家,中國經常買甚麼,甚麼漲價,反而賣甚麼,甚麼跌價。這種尷尬,頗有被人睇穿外儲「水浸」之患,迫於擴張經濟的需要,海外收購難以耐性討價還價的「內急」特點。這被國際交易的外方充分利用,即使在金融危機期間,中國海外收購要麼功敗垂成,要麼得手亦鮮有買到「便宜貨」,這種遭遇尤其在與發達國交手中,屢試不爽。
基於上述原因,現今就BP欲售資產,「招徠」國有油企,是對中國實施「誘購」,也是對國際政治勢力準備抵制的提醒,總之各方去做策略準備。可以相信,國際間恐怕並無人真心希望,中國成功收購BP資產,事實上,BP資產質素,不乏國際油商及財團覬覦。硬把中國扯入潛在買家行列,最關鍵作用是將中國作為推高交易叫價的籌碼,使有興趣的買家斷了壓價的心思。以BP資產的敏感計,就算中國出高價,最後政治阻礙,也得不到心頭好,更不順氣的結果是,為他人做了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