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為歐債危機火上加油,但事後遭歐盟指斥為危言聳聽,在現時人心虛怯期間,任何風吹草動都會令市場神經緊張,甚至德國禁止無貨沽空亦可被人大做文章,所以各國財金官員更應謹言慎行。二十國集團(G20)財金官員剛於南韓釜山聚首開會,雖然對外宣稱達成某幾點共識,但各國財政狀況和輕重緩急有別,所以結論還是「因應個別情況,在不影響經濟增長的前提下,制訂整頓財政的措施。」
不過,美國財長蓋特納在致G20官員的信函中,卻呼籲日本、中國和部分錄得外貿盈餘的歐洲國家推動內需,與G20要求盡快削赤整固財政的主張存在明顯分歧。二十國各管各的帳,歐洲的糊塗帳要多年去清理,人口老化的日本要刺激內需談何容易,中國推動消費已不遺餘力,但欲速則不達帶來通脹等更嚴重的問題。美國要求歐中日齊來增加消費,只是像匈牙利新政府委過給前任執政一樣,將責任推給其他國家而已。
蓋特納指的外貿盈餘歐洲國家,無疑影射德國,中德日是三大出口國家,過往賺的多是美國消費者的錢,現時美國人已學懂儲蓄、節制消費,要其他國家分擔付帳本來可以理解。然而,歐盟成員國剛達成共識,以削減債務和公共開支為當前之急,德國環境當然好一點,但為援助鄰國亦不得不量入為出,對前景憂慮自然衍生儲蓄的傾向,消費想逼也逼不來。
對美國來說,歐洲鞏固財政預算意味在可見將來均見經濟增長極其低迷,美國的商品失了大顧客,企業沒有意欲增聘人手,失業率長處高位……反觀歐債危機至少還有一些好處,使美債成為避風港不愁買家,國際有議論甚至認為,又是美國在攪局,頗有踩住別人經濟向上爬之嫌。
日本難唸的經不下於歐洲,剛換了首相,日圓回軟了一陣子,立即又被匈牙利的「下一個希臘」危言嚇升了。三年零八個月內四換首相,弱勢政府動輒得咎,新內閣但求平穩是福,多年通縮埋下禍根,經濟尚要自行找到一個平衡點,妄推新政只會添亂。難道精於經貿的美國,不知盟友艱難?還是只要自己風光,不管盟友折墮?當年廣場協議做得出,今天美國朝野不吝再下這毒手?
中國亦明白到「世界工廠」並非長遠之計,朝思暮想拉動內需,但消費要靠收入增長去拉動,過去十年基本上兩者的步伐幾乎一致,今年至今消費增長百分之十八已算不錯了,甚至可說已達極限。蓋特納在信中突然再打「人民幣匯改」牌,中國對人民幣一向甚有「主見」,但對加息仍在猶豫不決。以中國經濟增長之速度,相對於其餘已加息的國家,至今尚未加息顯得不合牌理。
當然,中國明白到遲疑不退市會帶來的後遺症,去年四萬億元人民幣的刺激經濟措施已導致樓市泡沫和地方債務飆升,所以在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和收緊信貸方面雙管齊下,○九年新增貸款高達十萬億元人民幣,今年目標降至七萬五千億元人民幣,明年肯定會再降,希望能逐步做到「軟着陸」。不過,加息這步棋仍拖至非到最後不肯為,退市步伐要適中說易行難,隨時會錯失了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