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決查GDP 以假亂真何時了

國務院三部委聯合組成了「全國統計執法大檢查」,要全面徹查國內生產總值(GDP)等數據弄虛「造假」事件,違法者將被懲處。GDP失真存在已久,檢查亦得過且過,中國如果決心清洗「甚麼都有假」的污名,此次要「動真格」,揪出一些「罪證」來追究責任,才可挽回國家統計的信譽。

所謂「數據不會說謊」,美國的經濟數據每每是股市的動向引擎,原因是其可信,負責採集數據的多來自民間機構。當然,美國的數據也時有偏差,美國去年第三季GDP兩度修正後大幅調低,也令陰謀論者質疑是差錯還是故意?不過,像中國那樣,年年出現三十一個省市GDP加起來遠超全國數字,肯定罕見。習慣數據失真,安於放任自流,未免是自毀信用。

經濟數據是政府釐定國策的指標,如果數據並不真實,愈是亮麗也就愈是「假大空」,不僅淪為國際笑柄,更導致決策失誤。奈何造假作風事出有因,國家「間接鼓勵」脫不掉干係,中國往年三令五申要「保增長」,下級怎能不配合?此外,GDP是地方官員考核的「成績表」,能否加官晉爵就要靠GDP拿高分數,既有「激勵」,地方「出貓」,就正是撒甚麼種子結甚麼果。

出貓招數已不新鮮,公然偽造和篡改資料固然顧忌再三,但許多時眼開眼閉地重複統計,只算是無心之失。譬如,大型企業多是跨地方經營,服務業統計制度尚未建立,均提供了人為高估GDP的空間。地方GDP竟然像香港賣樓般地嚴重「發水」,整體中國GDP要「超日趕美」,城市之間亦要拚個高下,上海與北京競爭,長三角與珠三角鬥,GDP排名高說不定可吸引更多投資,都有能高不低的潛在動機。

解決統計失真,除了行政追究之外,亦可從根源出發,最直接的方法是統一核算地方GDP,但中國幅員廣大、人口分散,實行起來最終還不是靠地方政府?一如中國在計算失業率無能為力,從來都是一個極為粗略的數字,公布出來也當不得真。外國傳媒已質疑,中國偌大一個國家,計算GDP竟效率奇高,可能是一味靠估無痛苦。

中國官場「迷信」GDP久成習慣,地方首長爭相效法,好大喜功炫耀政績,無不以高增長為榮。二十年前鄧小平喊起「保八」口號,年年增長要「保八」,但GDP又怎能有數量而沒內涵呢?事實上,經建幾十年,落下多少政績工程、面子工程?橋塌了又重建,在在都是GDP,卻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

一個地方的形象竟然由GDP來打分,顯得中國一味「唯GDP論」,居民收入水平、貧富懸殊、衞生、教育、就業、環保等指標卻不大理會,等於上海辦世博只看入場人數來定成敗。山西去年因關閉千多個小型煤礦,導致GDP出現負數,可是卻博得民眾的掌聲。地方官員的考核機制,該是改變的時候,否則死抱GDP主義,怎倡導科學發展觀?

中國忽然來個「全國統計執法大檢查」,官方解釋,是為執行去年六月人大常委修訂的統計法,但為何遲了一年,才忽然想起「依法」執行?相信不是突然「覺悟」,而是暗渡陳倉,配合整理地方融資平台,清算地方胡亂引資發債,故而要戳破GDP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