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相換畫頻仍 何能打救經濟

日本首相又換人!鳩山由紀夫上任八個半月便做不下去,較前三任——麻生太郎、福田康夫及安倍晉三僅當了一年任期更短命,自從小泉純一郎之後,日本首相之位席不暇暖,難有作為。即使鳩山挾高民望當選,結果數個月內狂跌至不足兩成,以致黯然辭職。看來積弊殊深,無論將由何人接任首相,均很大機會淪為弱勢政府,長此以往造成施政困難,何談帶領日本走出經濟低谷?

鳩山辭職,圓匯應聲下跌。因為市場預期,新政府會採取弱日圓政策,用調整匯價作為挽救經濟的唯一良方。事實上,日本內需持續萎縮,通縮肆虐揮之不去,提振出口有心無力。現今全球環境如斯,更是四面受敵,歐元重挫不在話下,近鄰韓國因戰爭憂慮,導致韓圜亦持續疲軟,日本的電器和汽車出口競爭力,與歐洲和韓國業界同陷於弱勢。

有評論認為,日本是繼南歐「豬國」之後,最有可能陷入債務危機的國家。當然,日本總債務到明年相等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兩倍,似啟示了這一趨勢。不過,在日本持有國債的多是國民和本地機構投資者(除了日本人外,誰會買沒利息的債券),所以即使日本有事,外國投資者也用不着擔心要幫手埋單。諷刺的是,日圓反而成為避險貨幣,每每跟隨「恐慌指數」急升,出口商因此吃盡苦頭。

日本經濟難免陷入長期衰退的局面,九十年代泡沫爆破後傷勢尚未康復,接着卻先後要抵禦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八年美國金融海嘯、一○年歐洲債務危機。日本政府被迫一次又一次的增加預算刺激經濟,為鼓勵生育力挽「少子化」,政府需提供照顧嬰兒津貼及公立中學免繳學費,作為生育「誘因」,無形被拉向福利主義,財政赤字遂愈陷愈深。

有專家警告,日本如果繼續採取此財政擴張政策,不出二十年將會逃不出債務泥潭,而遭沒頂之禍。「迷失東京」不足概括狀況,日本經濟從二十年前開始,便已走錯了方向,該國現處的是人口老化和人口銳減的時代,仍盲目採財政擴張和銀根鬆動政策,只會付出產能嚴重過剩的代價。

日本企業曾創造驕人的經濟奇迹,可是昔日的驕傲卻成為今天的負累,豐田汽車回收事件,雖非產業「喪鐘」亦是「警鐘」,日本企業文化需要逐漸追上時代,全球化之餘亦要「在地化」(localization),將管理階層讓位給熟悉本土文化的當地人士。日本內需不足,就要開放入境,吸收一直看不起的中國遊客,是向現實妥協而非低頭。

鳩山去年上任後即向中國示好,美國肯定滿不是味兒,新首相在G2狹縫中如何自處,亦成為內政外交的難題。面對與美國關係疏離,無奈與崛起的中國相處,南韓產品爭食的針對部署,以及歐洲市場流失。首相職位無疑是一個燙手山芋,要將既成定勢的一高三低(高負債、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扭轉過來,相信不是高喊「change」口號就可做到。

日本的L形經濟形態,或簡稱「日本病」,成為各國避免走上同一經濟道路,釀成泡沫爆破災難的深刻教訓,中國應引以為鑑,中國可幸有日本的例子在前,從中取經,在貨幣爭戰中認清大勢,善自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