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日提到中國的經濟,強調中國採取的刺激措施成功,惟退出還為時尚早,中國必須令刺激舉措維持在「一定的強度」。這番話對照中國的現實,讓人「讀」出兩個結論:一是經濟糟糕的失衡;二是政策作為的被動。經濟被喻為成功,不過是「保八」目標可達(其實大超標),但強調控制通脹是政策焦點,又凸顯經濟失衡徵狀;而刺激措施「成功」,但又不能功成身退,政策被動明顯不過。
對中國經濟的評估,海外專家更有見地。在形勢上中國面對着外冷內熱的失衡,主權債務風險的衝擊,經濟復甦放慢等變數,帶來二次探底的風險,是「外冷」的表現。「內熱」的情勢,由經濟快速增長背後,存在高通脹、高房價及高熱錢的現象可見。而這些很難扭轉的失衡,恰恰是刺激措施直接或間接造成的,豈能光鼓吹經濟快速增長的成功,而不理會難以「收科」的負面作用?
從日本人角度看中國經濟,難免為之捏汗。因為上世紀日本「迷失的十年」,前期症候對照中國今之現象頗相似,至於會否簡單複製爭議較大,反對意見認為,一方面中國今天經濟雖然與日本當年相似,但可能仍有程度的分野;另一方面認為日本造成慘痛,是因為決策錯誤,而有日本前車之鑑,加上中國政府的決策得宜,不會重蹈日本覆轍。顯見決策是否得宜,是不致複製「迷失十年」的關鍵。
中國當局認為,中國外貿仍需要時間,始能重返危機前水平。這是理念未能與時俱進的流露,因為當中先已未能體察金融危機之後,世界發展格局蛻變,不存在重返危機前的可能,再耐心的等待和努力,外貿都不會重返危機前了,存這種念頭只是當局的幻想,證明未下擺脫依賴外貿支撐發展的決心。經濟快速增長,不是發展模式合理化後帶動的,而正是在對比基數低之下,投資、外貿恢復性增長形成的,就有遭受「外冷」因素影響的極大風險。
理念不清,政策就盲目被動。中國經貿決策失於盲目,危機前後有迹可尋。先是危機前的○六至○七年底,八度上調利率到七點四七厘的高水平,埋下外貿崩堤的先機,以致○八年下半年快速回調利率,形成一個快上快落的波動。回頭看,前面的快速加息是否必要?是否有涉盲目急躁?今天有很明確的判斷。在利率進銳退速之下,怎能維持穩定發展呢?
危機發生後,中國一擲四萬億元刺激經濟,在未加分析經濟癥結所在,這四萬億元的銀彈是否炸過了頭?一波信貸浪潮是否未顧及到負作用?今天內地面臨的經濟過熱、資產泡沫,毋庸置疑地顯示刺激做過了頭,留下難以收拾的手尾。當初一擲四萬億元,在國際上贏得了掌聲,在國內則遺下麻煩,當局應當清醒的是,不應以掌聲來判斷政策成功,而是誠實地以對自身經濟利弊,來作出判斷才不現偏差。
後危機時期,要防範二次探底,關鍵還看政策得宜。內地經濟的失衡嚴重,政策進退兩難。像早前熱衷提倡的協調退市,恐怕被迫調整思路。一是要認清協調有限性,各國更注重自身國情;二是退市操作不可單一,內部要配合糾正失衡。這兩條,內地未見得已經清晰起來,正是避免政策盲目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