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講場:投行工作只能隨波逐流?

本身是金融海嘯源頭的美國,正逐漸擺脫困境,經濟慢慢朝向復甦。筆者日前與隨同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訪華的一位美國華人銀行家傾談,他也證實了這個看法。然而,美國經濟在似好未好之間,金融海嘯的餘波卻延伸到了歐盟諸國,令該地區金融系統產生動盪,也令全球金融市場再次隨之陷入恐慌,情況令人憂慮。

金融亂象歸咎投行

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的「罪魁禍首」,是炮製出衍生「次按」產品的跨國投資銀行。這次「歐豬五國」出現債務危機,一方面當然與有關國家過去財政「大花筒」,花錢過度有關,但另一方面也與以美資為首的跨國投行,年來積極在歐元區引導區內國家大量發債,並透過衍生類掉期合約,與有關國家對賭有關。

受債務影響最深的希臘,其總理便氣憤到表示要徹查這次債務危機,是否因該國這幾年與各大投行訂立的信貸掉期協議,受到誤導所造成;同時,更把該國債息不斷扯升至不合理水平,歸咎於該等投行肆意無貨沽空信貸違約掉期(CDS)的結果。加上上周德國宣布暫時禁止無貨沽空的措施,反映投行活動及由他們炮製的衍生類掉期金融合約,給全球金融系統帶來莫大禍害。

投資銀行唯利是圖,罔顧後果的不負責任作風,經過這次金融海嘯之後,已愈來愈受各國政府關注,並且誓言要加緊對其作出規管。然而,投資銀行的工作在年輕人,尤其高等學府畢業生心中,卻是十分嚮往的工作,千方百計希望投身其中。吸引他們的主要原因,是比較一般畢業生高愈多倍的入職薪酬,以及優越的工作環境,包括接觸的都是非富則貴的客戶。

魚與熊掌個人抉擇

惟其如此,在投行工作的滋味是甜是苦,可以說是各有各的感受,因人而異。不顧一切隨波逐流者,自然能夠處之泰然,靜待努力營銷帶來的額外賞金與年終花紅。但是對於堅持個人原則,不願隨波逐流,向客戶推銷連自己也不了解風險,或不敢肯定是否具有很大投資風險的投行營銷人員來說,在心理上或存在很大的壓力。到頭來要在「魚與熊掌」之間,作出個人的抉擇。

這個專題篇首引述撰寫《華爾街的猴戲》一書的兩位年輕投資銀行家,便是屬於後面的一類,他們抱着極大的期望與喜悅,獲挑選進入了投行工作,但是不多久卻因為戰勝不了個人的良心,而選擇離開。他們說:「年輕的投資銀行家若想熬過投資銀行嚴峻的考驗,不是得完全接受那一套,便是對自己做的事,保持一定的幽默感,用另一隻腳保持平衡,不一定能讓心靈獲得平靜,畢竟如果一隻腳踩在乾冰,另一隻腳踩在燒紅的爐子上,平均溫度也許宜人,但是到頭來你的雙腳都還是會起水泡。」投資銀行的工作,如果依照上述說法,很多時都會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這說話總難派得上用場,一天停留下來,總難避免不隨波逐流,熬不住心靈的挑戰,便也只有像那兩人一樣選擇離去。

(華爾街投行專論之四)

(作者為持牌註冊人士)

(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

僑豐金融集團行政總裁 許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