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資鬆綁購債股 慎防炒賣反添亂

據內地報章報道,中國保監會擬放寬保險資金(簡稱險資)進入股市及高風險債券的比例,雖然消息未知真偽,但險資增加投資渠道是大勢所趨,對保險公司固然屬利好消息,對股市亦有心理穩定作用。

保險資金的體積過於龐大,可是投資渠道卻過於狹小,形成「水浸」情況。據中保監主席吳定富稱,由於新增保費持續強勁增長(去年保費收入突破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加上到期再投資以及去年積壓未有效運用的資金,預計超過一萬五千億元。

現時險資只可投資四大領域:包括債券、銀行存款、股票和基金,前兩者均屬收益穩健的「安全」投資。險資的投資策略一向偏於保守,截至上月底,債券的比重高達百分之五十一點六三,銀行存款佔百分之二十八點八六,兩者合計超過八成,其餘才是風險較高的項目。保險公司每年平均只得約百分之五的回報率,能否有較佳的收益就要靠股市,○七和○九年均是特佳的年頭。

從來風險與回報是否成正比,屬於見仁見智的議題,較進取的會偏愛冒險,唯一界線是不能影響償付能力。房地產是一門厚利的生意,但中央不希望險資此時入市添亂。投資股市則是眾望所歸。

根據內地報道,中保監放寬的程度只屬有限,原規定股票加各類基金的比例不超過兩成,現可望放寬至股票加股票型基金合計,即多達數千億元資金可流進股市。

險資入市一向極為敏感,每逢A股上升便傳險資掃貨,反之則傳險資減倉,所以中央「開閘」無疑將對A股氣氛有助。近期減少央行票據發行額度、大批基金放行以及再無嚴厲調控樓市措施出台,均被視為替農行上市造勢之舉。

報道雖有提及險資亦獲放寬投資港股的限制,由國企、紅籌擴大至港股主板,即滙控至蚊型股都可納入投資範圍(只要不是創業板股份),換言之,國企、紅籌的資金可能流向其他股份。

由於險資投資港股還是「試水」性質,金額料不多,險資對國企、紅籌以外的股份認識不深,短期相信不會對港股有太大帶動作用。不過,本港的藍籌股固然具吸引力,優質的民企股及二、三線股也不少,長遠而言將是險資另一出路。

傳聞中保監亦計劃容許險資增加投資「高風險」債券,無擔保債券比例上限由百分之十五提高至二十,債券信用評級要求由AA降至A。在金融海嘯之後,債券風險之評級變得模糊,已發展國家的風險不見得較新興市場為低,無謂作繭自縛。中保監去年底建議增加不動產投資,但中央其後要嚴厲調控樓市,當然不會讓數以千億計的險資推波助瀾,所以又加進了「三不」,只剩下「間接」投資商業房地產一途(如參股),分流作用並不明顯。

總括而言,險資放寬投資渠道可增添靈活性,未來可擴大投資辦公大樓、新興市場債券、海外股票、股指期貨等,甚至可參與投資基建及保障性住房,做到進可攻、退可守,以增加長線投資回報為目標,但先決條件是保險公司要懂得自律,勿為爭取高回報而參與炒賣,以免對其新參與的市場添煩添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