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轉移擴散 金融市場無寧日

全球股市恍如驚弓之鳥,每逢利淡消息出籠,就難逃一跌,早前高唱復甦的升市氣氛,有如化於無形。即使再漂亮的數據,都發生不了刺激作用,反而個別看似不相干的地緣政治糾紛,可以引發股市敏感的反應。港股近日跌勢所見,基金似是輪番「洗倉」,更是一派離棄的態度。如果說股市是經濟晴雨表,當前股市表現,預示甚麼氣候?

股市的淡風,兆示全球性復甦的虛幻。今年首季可謂經濟捷報頻傳,經濟數據顯示,大面積的不同經濟體先後擺脫衰退,不同程度重納增長軌道,成為股市追逐的利好。現今回頭看,很大程度是對金融危機過去,脫離現實的、普遍的過分樂觀。事實上,復甦的溫暖透出的涼意似被刻意的忽略,致使投資情緒偏好,忘卻風險近在身旁。

以主要經濟體為例,可謂全無穩健復甦,簡括而言,如美國是典型的無增進就業的復甦,經濟處於去金融化、還原工業化,重新平衡的轉型關頭,復甦亦無可持續勢頭;如中國是重燃產能過剩的增長,伴隨資產泡沫形成,結構調整極為困難,超高的增長速率無以持續;如歐洲是復甦步履跌跌撞撞,有的高奏凱歌有的悲嘆前程,各國不能一概而論,及至主權債務危機火燒連環船,凸顯復甦不過是騙人眼目的表象。

在種種形態復甦表象之下,重重風險像欲噴發的火山灰。反而是在復甦聲中,危機悄然升級。兩年前,危機由次按爆煲,轉化為「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危機;兩年後,銀行擺脫了危機,卻變化為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兩年前,救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兩年後,要救的是大到不能倒的歐元。危機沒有減退,而是轉移、擴大、深化。

在這之前,全世界都在提醒防範「二次探底」,今天,「二次探底」的風險不但未遠去,反而似乎更逼近了,或者說,從未遠離過,由美元危機變成歐元危機,從美國轉往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現在燒的是「歐豬」,預期隨後殃及的是美、英、日。挪移的路徑是美國、歐洲至亞洲,似是要燒遍全世界,只在時間遲早。危機不同以往地防不勝防,令人懷疑全球性「二次探底」勢屬必然。

全球無處安然之際,有人認為,中國有相對安全的避險環境,這可能不過是GDP(經濟增長)迷信而已。果真如此嗎?對於無以清理的產能過剩,資產價格的嚴重泡沫,結構失衡的調整不力,市場對種種深層問題難道可以掉以輕心嗎?從中央強調防止經濟「二次探底」,已可見中國的風險不是更少,而不過是形式不同。

全球曾經陶醉於虛幻的復甦,消磨了防範的努力。危機過程中,各國政府失察難辭其咎:一是不顧後遺地放水,包括過度印鈔和濫放信貸;二是不願對金融監管痛加改革,無貨沽空信貸違約掉期這類產品繼續橫行無忌,對對沖基金網開一面;三是容忍財政積弊,留下債務後患;四是自掃門前雪的貿易救市,激化全球的同質競爭,增加政治爭拗及政策的角力,空耗復甦努力。這些不糾正,危機怎會消退,金融豈有寧日,股市利淡不是揮之不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