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手干預匯市 情理之中效用成疑

歐元匯價突然急升,隨即惹來市場揣測,歐洲中央銀行及其他國家的央行,是否已經入市干預。近期歐元匯價急挫,早已引起其他主要經濟體的關注,例如日本及美國的財金官員,便多次公開談及匯市波動,顯然是擔心本身的經濟受到嚴重拖累。因此聯手干預完全是在情理之中,問題是干預的效果有多大,又能維持多久,是否值得孤注一擲。

各國央行對上一次聯手干預歐元匯價,要追溯到近十一年前。在二○○○年九月至十一月,歐央行曾經幾次從市場上買入歐元托價,其中一次更是聯同美國、日本、英國及加拿大央行一起行動,結果總算成功令歐元兌美元從八十二美仙的歷史低位,反覆升上八十六美仙水平。

當年央行聯手入市的背景與現在相比,的確有一些相似,同時亦有差異。首先同樣是陷入信心危機,當年歐元面世才不過一年多,認受性有待鞏固,特別容易受到投機炒家狙擊。其次是匯價同樣有被高估之嫌,歐元面世並開始交易時,匯價設定為一歐元兌一點一七四七美元,市場普遍認為屬偏高水平,未能反映歐元區的真正實力。不過,歐元當年備受衝擊,可以說是生不逢時,與現在由主權債務問題引發的危機,性質並不相同。

事實上,其他國家要幫上一把阻止歐元急跌,毫無疑問是出於自利目的。匯價是反映兩種貨幣的相對強弱,其中一隻貨幣貶值,即是另外一隻貨幣升值,直接影響兩者之間的經濟平衡。歐洲是美國與日本的重要出口市場,兩地大企業的海外收入之中,普遍有兩三成來自歐洲,歐元自去年底至今貶值接近兩成,意味着輸往歐洲的產品變相加價,而銷售所得兌換回本國貨幣,收入又少了一大截,真是雙重損失。至於中國所受的影響就更不用說,商務部官員早前已提出警告,指下半年對歐洲的出口不容樂觀。

由此可見,各國關注歐元匯價波動,凸顯出本身的經濟是何其脆弱,不希望在匯價上被別人佔便宜。美國及日本等國家的央行希望歐元匯價回穩,理由充分,干預的成本則肯定十分巨大。全球外匯市場每天的交易金額接近四萬億美元,當中約有三分之一涉及歐元,要與投機炒家對賭,等於打一場沒有勝算的仗,就算實力雄厚如歐央行或聯儲局,恐怕彈藥亦嫌不足,故此只能選擇聲東擊西的戰略,例如出口術暗示會干預令炒家自動收斂,又或選擇適當時機來個四両撥千斤,才較有獲勝把握。

那麼甚麼時候才算理想時機呢?答案很簡單,就是當市場累積的淡倉達到空前水平時,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例如歐元匯價稍為回升,都足以引發連環冚倉潮,動用少量資金便可給投機炒家一個措手不及,任由他們互相踐踏。不過,這一招的效力注定不會持久,一來是合適的時機並非經常出現,二來是一旦被炒家睇通底牌,便很難再製造驚嚇。

歐洲經過這場債務危機衝擊,經濟要很長時間才能復原,基本因素不能支持強歐元,各國央行應該心知肚明,現在能做的事大概就是減慢歐元的跌勢,讓其有秩序下跌,好讓金融市場及外貿企業有時間適應而已,寄望歐元轉勢明顯是不切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