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才南用非長計 金融培訓不可廢

港交所作為本港證券市場的營運機構,負有拓展本港金融市場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港交所今年三月初公布未來三年的戰略發展規劃時,將自己定位為全球投資者及發行人首選的中國交易所,以及大中華區發行人及投資者首選的國際交易所。這項策略雖然獲得大部分市場人士認同,但如何落實,以及本港的軟硬體配套是否充分,足以支持金融市場的發展方向,一直引起市場人士很多討論。

金融市場是尖端人才和醒目資金匯聚的平台,本港金融市場要成為「國際的中國市場」以及「中國的國際市場」,必須比其他競爭對手付出更多的心思及努力,才可達成宏願,否則只是信口開河的胡謅。據悉,港交所為應付未來中國業務發展需要,有意向內地的監管機構及證券交易所招手,希望利用這些專才熟悉內地市場及擁有一定人脈關係的優勢,加快本港拓展內地市場的步伐,這無異是朝着匯聚人才方面踏出重要一步。

港交所成立市場發展科,重點拓展內地市場,是其未來前景所在,也可說是本港金融市場未來前景所在。港交所為求短期有成,向內地市場招手,是無可厚非的舉措,坦白說,內地及香港金融人才出任對方監管機構的顧問或借調,近年非常普遍,一方面反映內地金融市場發展迅速,人才輩出;另方面亦反映兩地市場的緊密關係,有必要加強聯繫和整合。

本港引進海外人才的步伐其實一直未停止過,回顧本港金融市場的發展,也印上無數海外專才的足迹。本港金融市場發展至今時今日的水平,早年的海外專家有一定的貢獻。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本港也曾出現過不少金融專才,部分更曾返回內地,協助內地證券市場的早年發展。香港作為一個自由開放的市場,資金及人才自由流動,是很自然的,也是維持本身成功之道,不同的是,以往「飲過鹹水的人」較吃香,所指的鹹水是西方的,現在可能是「飲過長江黃河水的人」才較為吃香。

從短期見效的目的出發,向內地招攬人才,好處是立竿見影,毋須長時間的培訓及浸淫,但也凸顯本港金融人才的弱點,就是對內地市場認識不深,不足以成為溝通兩地的橋樑。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其實人才的運用何嘗不然,本港要大力發展內地市場時,才驚覺本港熟悉國情的金融人才異常缺乏。本港若想成為真正兼通國內外的金融中心,必須作出全面的規劃,在人才培訓以及建立與海內外市場的聯繫上,痛下一番苦功。

如何積極培訓熟悉內地的金融專才,是本港必須面對的考驗,另方面,香港的大方向既然是想成為「國際的中國市場」,而不是只為內地機構提供服務的金融平台,本港金融人才對其他發展迅速的市場如印度、俄羅斯等,亦應該抱有遠見,及早做好人才培訓工作,正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朝」。若現在不做好人才培訓,到了需要人才的時候,就會發現根本無人可用,需繼續尋求熟悉其他市場的外援解困。本港在強鄰環伺、急起直追的挑戰下,如不能擺脫短視的限制,想成為內地的國際金融中心,只能成為金融圈內的笑談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