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ank新鮮人:買投資產品多問無妨

前兩日放工回家,指定動作當然是上網收電郵兼睇Facebook,有朋友傳來一段本地報章的新聞,標題是「兒子生性病母倍感安慰」。我即時動用邏輯、陰謀論,甚至以奇想去推敲母親為何會感到安慰……原來是一場誤會,我諗多咗。所以話眼見未為真,多口問清楚總冇蝕底。

其實那篇報道是說患病母親獨力養育兒子,對兒子生性、懂事感到安慰。鬧出如此笑話,到底是讀者多心,還是作者誤導?結果相信是一場誤會。我們難免有時諗多咗,搞出笑話,但投資時又往往諗得唔夠多,傷了自己銀包。

條文冗長免揹鍋

其實在「迷債」事件前,證監會已對投資產品的銷售文件有不少要求,目的同樣在於披露風險。現在證監會的要求自然更高,各界亦強調要向投資者披露風險,讓投資者了解產品。坦白說,絕大部分投資產品銷售文件的重要條文都由「外星中文」寫成,在英文為本,加上法律要求及避免揹鍋的環境下,條文被撰寫得非常冗長,讀來更覺兜兜轉轉難以理解,愈解釋愈難明。

在投行的一班銷售員及律師的努力下,若然諗多咗便會將原意令投資者了解產品的銷售文件,變成連作者自己也看不懂的文字,投資者卻無暇細讀,便作出投資決定。無論諗多咗還是諗少咗都會搞出誤會,其實溝通傳意不止文字一個方法,必要時不妨多問一句,不明白便不要投資,保障自己最重要。

(大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