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價資源雙重壓力 內地經濟恐失速

有投資專家預言,內地經濟增長會逐步放慢,甚至在一段時間後有機會崩潰。這種預測的底蘊有二:一是內地經濟的高速增長,與資產泡沫的交互作用,破裂的風險逼近;二是嚴厲的打壓式調控,可能促使硬着陸的風險提升。其實,後金融危機時期,儘管內地經濟看似復甦很快,並錄得漂亮的數據,但究其實並未脫離溫家寶總理所說的三不特徵,經濟仍然是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

當中反映中國經濟內在的問題。以往數據顯示,從經濟發展模式看,內需仍是以公用事業投資唱主角,由消費帶動的作用依然未有顯著成效。高速增長建基於投資旺盛和出口強勁,和金融海嘯前的情況差別不大。結構調整講多做少,從壓縮過剩產能進展緩慢可見,因而愈是投資開快車,愈憂慮釀成新一輪產能過剩,舊患未去,新病再來,難怪專家作出崩潰的過激預測。

如果說,中國出口復甦是外部復甦帶挈,應當懷疑外部利好的可持續。其實,當前全球主打的復甦理念,是經貿重新平衡,許多國家推行去金融化,回歸工業化倚重出口的策略,無疑將強化對華競爭。當海外回歸工業化漸趨成熟,市場的爭奪將由上游資源到下游產品全面開花,中國靠出口食胡的發展道路亦將窮途末路。事實上,這種爭奪已有前兆。

全球化的經貿競爭,中國出口將被匯價壓力困擾,投資則被資源產品成本困擾,兩重阻力扼制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在人民幣匯率上,內地表明不會屈服壓力大幅升值,而且國際壓力近期也由緊轉鬆,但不過是攻防激戰的間歇停火,國際逼人民幣升值的訴求並未改變。國外是以時間換升值空間,中國最終只能以升值空間換得發展時機,這是形勢使然。

投資受制資源成本,產業如被扼住咽喉已是鐵的事實。中國就鐵礦石價格的談判,面對鐵礦石供應商的強硬姿態一直處於下風。內地把定價權缺失歸結為最大障礙,一方面戮力做大做強商品期貨,增強參與定價的能力;另一方面力圖藉「走出去」購併、強化資源的控制保障供應,澳洲就成為中資企業大展拳腳的地方。澳洲與美歐強硬抵制中資企業購併有些差異,金融危機促使澳洲礦產企業,為擺脫財困積極引入中資買家,以期獲得穩定的產業營運。

中資與澳資礦企的契合,最初受到官方和民間的抵制,由於澳洲經濟依賴資源出口,在把關仍嚴的前提下,門禁已鬆動,致使中資企業成為澳洲礦業的重要投資者。澳洲政府對其史上○五年起的第五度資源熱潮,寄望足以支撐經濟長達二十年以上的發展,超過以往每一輪資源熱不到十五年的發展周期。

澳洲出讓資源,鬆動門禁的後着,就是與投資者利益分享。當地政府打算二○一二年起徵收百分之四十的資源利潤稅,這勢必加重成本,推高資源價格,中國作為「世界工廠」首當其衝。顯示中國即使能藉爭奪定價權討價還價,仍然不可避過資源國憑擁有權分肥。資源商品在全球回歸工業化,成為僧多粥少的爭搶商品,只會不斷拉高產業成本,中國再難藉低成本強化出口競爭力,也不能以低成本去擴張投資,對其發展模式構成嚴重挑戰,高增長受阻並非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