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出新鮮感」是OK便利店數年前的宣傳廣告口號,的而且確,零售市場轉得快,要不斷更新才能緊貼顧客需要。正如利亞零售(08052)行政總裁楊立彬說,集團旗下的OK便利店最初經營困難,成立首14年從未賺錢,其後決心求變,終能由虧轉盈。他深信最重要是為顧客帶來新鮮感,繼而建立良好關係,公司盈利才會有所增長。
「九八年加入公司時,OK被對手7-11『打到死』,大部分同事均失去信心。為了激勵士氣,便為公司制訂未來發展方向,讓同事清楚自己的崗位和能力,從而提升他們的自信。」楊立彬回想當時OK規模只有107間店,經改革第二年後集團已錄得微利,於10年間分店數目更增加一倍以上,而集團○九年純利增長近1.8%至近9,045萬元。「現在我們已不怕和對手競爭,甚至在對手『隔籬』開分店,但在10年前我們又豈敢這樣做?」
本港便利店市場由兩大陣營瓜分,現時OK便利店在港約有300間店,全是直接經營;其對手7-11在港約有950間店,約半數是特許經營店。面對分店僅是對手約三分之一的數目,楊立彬坦言,「如果人有我有,甚麼都與對手相同,我們實輸。」
他堅持不開設特許經營以擴充規模,因認為公司經營規模雖然較小,但可靈活變通,更能直接了解顧客喜惡。「直營店的員工全是自己同事,除了便於搜集顧客意見外,新措施亦可以較快推行,從而提升服務質素。」
他續稱,完善的供應鏈制度是OK便利店的另一致勝關鍵。「現時已不再單是與對手店舖競爭,而是關乎整個供應鏈制度。目前我們的中央電腦會於適當時間通知生產商將產品送至各分店,從中降低產品的整體成本,又可滿足顧客對服務品質的要求。」他補充說,若該產品價值為1元,現時便利店可賺取0.3至0.4元,但若所有供應鏈以文書處理,營運成本自然昂貴,令利潤減少。
進入內地市場是不少企業的發展方向,利亞集團亦不例外,近年OK便利店在廣州、深圳及珠海等城市擴展版圖,現約有200間分店。不過楊立彬說,現時在內地的生意仍蝕錢,付出的資源和時間與盈利未成正比,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內地顧客很看重價格,就算店舖位置較方便,自己又有能力負擔,但若付多了總認為自己不是聰明的消費者。」
他認為,香港在八十年代亦有類似情況,但隨着顧客質素提高及經濟轉變,便利店經營模式已走上軌道;不過在內地要拓展便利店市場,首要改變顧客這心態,否則擴展愈快則會愈危險。
楊立彬對市場頗具觸覺,不說不知,他原先是執業會計師,畢業後發覺自己喜歡接觸人多於數字,在會計界發展數年後,毅然放棄自己擅長的專業,進入相對陌生的市務工作領域。「初轉行時很辛苦,但自己日後希望從事管理工作,要成為管理層,不應只專注一個方向發展,並要兼具不同知識和能力,所以短期投資是值得的。」
他更勉勵大學生要認清自己目標,認為人生要付出大部分時間工作,找到一份心儀工作尤為重要。「現時顧客口味不斷轉變,做零售業的CEO(行政總裁)會辛苦許多,若由執業會計師成為會計師樓的合夥人,相信過程會較舒服。雖然選擇了難行的路,但很享受這份工作帶來的樂趣。」
Q:你在仕途上曾否遇過挫折?
A:未加入利亞集團前,我在夏暉食品集團工作約10年,負責管理亞洲地區麥當勞之供應鏈。當時麥當勞是公司唯一客戶,但覺得麥當勞在亞洲的擴展已近飽和,自己作為管理層,希望為公司開拓客源,尋求新的發展機會,但這卻有違集團發展方向,在過程中曾懷疑自己能力,最後不得不轉往其他方向發展。
Q:拓展內地市場有甚麼困難?
A:內地的發展機會不少,但部分外資公司因沿用固有模式,在內地發展較難成功。由於我們對內地文化、顧客喜惡了解不多,若要建立內地基地,必須聘請當地人或願意北上居住及工作的香港人;另外,內地現時仍有很多條例限制,亦增加不少投資難度。
會議室內有數塊寫滿文字的白板,原來楊立彬早在活動開始前,已抽空在白板寫上與學生分享的成功要訣,可見他對是次活動的重視。另外,他又一一詢問同學們、記者和攝影師的名字,當同學發問時,他必先準確說出他們的名字,再細心聆聽。除了記性好之外,他亦是毫無架子的管理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