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上市的生物製藥股海普瑞,不僅成為A股史上發行價最高的股票,其老闆也一舉闖入個人身家財富榜前列。然而,在這一切背後,另一重要推手是高盛押注,根據傳媒披露,高盛○七年投入五百萬美元,現今帳面勁賺二百倍。在高盛被國際質疑「道德破產」之際,它賺錢的眼光和財技,繼續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從孵化科技企業賺得暴利,或許令股民在心理上較為抗拒,但這樣的事例並不鮮見。撇開海普瑞得到高盛發掘冒起不說,近年崛起快速的汽車股比亞迪,是另一個股壇神話故事。比亞迪因巴菲特投資蒸蒸日上,巴菲特因比亞迪賺得盆滿缽滿,凸顯孵化企業的厚利。這類故事的更早演繹要數國有銀行之股改。當年三大國有銀行股改,上市後股價攀升,其外資「戰略夥伴」無不賺大錢。海普瑞之後,這樣的故事還多。
內地有人形容這是外資巧取豪奪,甚至呼籲封殺。這一切同以往投行推銷的衍生產品,有信用疑問不同,如果外資是在符合法律和市場規則下營運的,意氣用事於事無補,值得檢討和反思的是,外資無寶不落發生在神州大地,中國人自身又何以沒有洋人的能耐?是制度不如人,財力不及人,還是眼光、才智不如人?
跨國投行在國際投資市場長袖善舞,盡人皆知,其在中國的商業活動,得到中央政府提供的便利也不是甚麼秘密,問題是,政府是否同樣關照國內公有、民有資金,無疑是值得檢討所在。如果將國有銀行改制上市,同今天海普瑞等企業上市劃開來,國有銀行上市時期,內地財資缺乏,上市機制不成熟,談不上和外資計較在金融活動上呼風喚雨;然而到了現今海普瑞上市這個時期,內地財資豐盈,金融活動逐漸成熟,還用得着把賺錢機遇猛塞給外資嗎?
事實上,內地財資豐盈,金融活躍,掩蓋不了人才缺乏,財技低章的尷尬,當中缺乏制度的鼓勵培養甚為關鍵,當局對內不能大開方便之門,便將一事無成。證券市場圈錢成風,創投發展不力,資源無從向轉型產業配置,豐盈的游資缺乏出路,湧入房地產市場,成為資產泡沫的洪水猛獸。與此同時,外資卻埋頭發掘尋寶,孵化優質企業,耕耘實體經濟。
當然,就比亞迪及海普瑞等企業創富神話,不能簡單歸結為巴菲特及高盛等投入金錢的結果,不過,投資市場的品牌效應,還是凝聚人氣的重要元素。遍尋中國,像巴菲特和高盛這樣品牌和市場地位的企業家和機構尚未問世,但政府不能永遠都在臨淵羨魚,不去退而結網,而應及早綢繆,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本土創投勢力。
更值得關注的是,外資在協助中資企業海外上市獨當一面,中移動、中石油,國有銀行無不有其身影,外資手影已伸到各類產業,以致養豬都不放過,所有能賺錢的都染指。近年跨國投行也積極向中資企業推銷複雜的衍生產品,至今還留有手尾。情況顯示,外資股權投資與創新產品以往暢通無阻,連起碼的監管都沒有,這種無形的縱容,相比對民間資金橫加的限制及門檻,難道不是長期的過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