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一眾高層出席國會聽證,事件進入正面交鋒階段,現階段論高盛的罪與罰為時尚早,但高盛終究被「擺上枱」,成為華府與華爾街角力的焦點。華府與華爾街之間,一向遵循「鬥而不破」的原則,使得外間懷疑華府今次是否動真格的,要撼動一眾「大得不能倒」的銀行,其龍頭大佬定要栽一回?高盛一旦有所閃失,難免引起連鎖反應,其他大行輪番過堂,華爾街勢必瀕臨「道德破產」。
美國知名分析員惠特妮預料,高盛會因事件漸失優勢。這個預言極待印證,她所說的結果,未必華府願見,華府的真實意願,斷不會是想扳倒高盛,更多是想馴服高盛而已。說總統奧巴馬拿高盛為其金融改革祭旗,雖未必準確,但拿高盛為其主導的金改掃除障礙,卻較接近事實。因為敲打高盛在國內和國際,都有特別意義。
在金融危機中,華爾街被認為是始作俑者聲名狼藉,高盛難逃一份。在危機中這些大行要華府出手打救,站穩腳跟後馬上恢復貪婪嘴臉,大派花紅,使華府極為難堪,充分表現了華爾街桀驁不馴的一面。更重要的是,這種不合作態度,將使奧巴馬藉以立威的金改難以推行,未能在醫改得勝後再下一城。抓住高盛的痛腳,狠加敲打,對奧巴馬及執政民主黨明顯有策略動機。
先是意在爭得民心及掃清金改障礙。雖然高盛事件還待「三審定案」,能否定案,美國證交會還須有力舉證,但民意調查顯示,有七成民眾相信高盛有問題,顯示高盛的民怨頗深,敲打高盛有利於贏得民意,這對聲望低落的奧巴馬來說,無異於及時雨。同時華爾街向來受共和黨「關照」,共和黨力阻金改法案辯論,是金改的攔路虎。敲打高盛有助挫掉共和黨的銳氣,為金改護航。若然事件先兵後禮和解收場,收到馴服收編華爾街大行效果,更使民主黨聲勢大振。
敲打高盛有安撫歐洲的目的。事實上,在希臘債務危機爆發後,歐盟就暗示要調查高盛從中扮演的角色,高盛在歐洲涉入政府間業務頗深,最惹歐盟不滿。歐盟早已認為,金融危機是美國惹的麻煩,倡議完善世界金融的監管,實質就是重點約束美國的金融活動,而奧巴馬不但回應了這一訴求,也藉行家法敲打高盛,安撫歐洲的不滿。
奧巴馬的金改,體現了美國危機後發展路向朝着去金融化,回復工業化的回歸,因而注重國內及國際的發展環境,要使華爾街聽話,放棄掠奪式的金融操作,恢復支持工業發展,以及協調歐洲及全球,是其不可迴避的政策選擇。敲打高盛,就是基於這種政策選擇的姿態,即如在打壓人民幣上,最近放軟身段,亦不無這種宏觀原則的考慮。
擺高盛上枱,這是真戲還是假戲,仍須拭目以待。事實是觀眾已預期,高盛在一輪較量後,最終還會與華府和解了事。且不說華爾街利益和美國核心利益相關,就拿高盛來說,近二十多年向美國總統候選人提供競選資助,三分之二投向民主黨,向奧巴馬競選奉獻了一百萬美元,可見其也押注民主黨。被喻為「美國之盛」的高盛,豈能輕易倒下?但華爾街不能像以往般為所欲為、作威作福,則是金改的確定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