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打壓樓市「升呢」,由不承認泡沫、不承認斷層,到增加土地供應,以至近期高姿態祭出九招十二式,足以顯示被動應對的態度。究竟甚麼原因刺激政府忽然主動出招,雖難查究,但總有原因。實際上,較早前國際機構數據揭示,香港及內地住宅樓價升幅,已是全球最勁,兩地樓市無泡沫論已站不住腳,置業難形成社會問題,更是中央問責管治的理由,基於這種背景,港府出招遏樓市,決策動機是否對路,政策目標是否明確,值得考究。
政府的招式大致兩類,一是規管不良銷售,二是增加土地供應。前者體現於銷售環節,應該是早就管好的,現時才鄭重其事細細規限,雖是好事,但被指是後知後覺,更似官商鬥法,目的在於挽回低落的管治指數;後者可謂治本之道,但顯然難收短期增加供應之效,也就無法產生降溫樓價的效應,無異於動機好、效果差。政府聲言解決高樓價要從供應着手,又說無意鼓勵置業,應對置業難和容忍高樓價相纏,未有清晰的取態。
最新公布的首季住宅落成量數據,顯示樓市供應失衡的現象依然嚴重,顯示在供應角度,對高企的樓價壓制的作用有限。況且在供應失衡情況下,資金過多的情勢,加上通脹預期,都成為樓價的推動力,削弱政府招數調降樓價的作用。樓價無法降溫,則出招調控實效何在,難免令人疑惑。
其實,本港樓市一直嚴重失衡,成為高樓價的原因。今輪樓市過熱,是政府死硬堅持勾地機制行之有效,製造了供應斷層引發的。當中領漲的豪宅尤為明顯,下一波細單位的緊俏又將浮現,數據顯示,由於近期一窩蜂建大單位,細單位將淪於二十年最缺貨的境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情況令人質疑,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刺激供應,只會不斷製造失衡。
在經歷過嚴重的供應失衡後,政府不再拘泥於靠勾地增加供應,採取包括定期賣地在內的多種形式,以求刺激供應。在政策效果上,令人擔心現今所增供應,成為幾年後市場飽和的源頭,供應時飢時飽、時多時少,難免造成市況的波動。政府在急就章出招遏樓市之際,政策效果是否包括理順長期的結構失衡,外間是有疑問的。如果當前招數,短期不能增加供應,長期卻埋下供應過量的隱患,能解決樓市標本兼治的疑難嗎?
政府高調推出九招十二式,與此同時,又聲言有備用招數,甚至不惜對不守規矩發展商,採取禁售樓花的重罰,態度看似很硬,頗有同發展商「較勁」的意味。政府既不在意遏樓價,將來細價樓若因緊俏,也可以賣很貴的呎價,即使賣樓手法循規蹈矩,對市民置業安居也是無濟於事。政府對發展商強硬,除了洗脫「官商勾結」的指摘,只要樓價降不下來,並沒有實實在在的消除民怨的效果。
在擬議的措施中,活化居屋是相對具有能增加短期供應,又幫助市民置業的實效,若活化居屋增加居屋進入租務市場的便利,更可租置兼可的靈活性,但是有關策略倡議已久,至今還在「研究」,何時實踐未有交代。有實效的措施唱慢板,高調的措施就難收實效,是讓人不看好政府招數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