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旱,除了不正常的氣候因素,降雨不足外,地下水資源的消減同樣是主因。降雨不足是增量因素,地下水資源消減是存量因素。大旱之前,西南地區用水已超過降雨量,用量以地下水資源來超支作代價,大旱只是把積累下來用水超支的問題一下子暴露出來。
用水超支背後的原因,是中國的工業化 (包括農業工業化) 和城市化的方式。一方面是粗放,同樣的方式,放在發達國家乃至部分發展中國家,資源的利用率都會比中國為高。在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方式裏,浪費過多的資源,包括水資源。另方面是中國的發展方式有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全面抄襲美國,美國方式是典型的十九世紀工業化模式,反映化學革命和大規模生產擴大供應、擴大銷售、擴大利潤的思維。不惜資源投入,即使強調投入產出的效率,卻不考慮減少投入,而是無顧慮、無限制地擴大投入,來獲取更多的產出。
按美國的發展方式,即如中國把投入產出的效率大幅提升,十三億人口的規模比美國二、三億人口大了數倍,對資源 (包括水) 的需求極其龐大。當前美國已經倚靠進口來透支資源,中國走美國的路,又可以往哪裏透支呢?
中國的問題實在很簡單:
一,世界糧農組織研究指,○二年中國人平均飲食中熱量的攝取量超過日本、韓國等東亞發達國家,其中尤以肉類的食用量超越。從營養的角度看,本來中國傳統的膳食更為合理,也對資源的消耗更少。可惜的是,中國現時一方面學美國人大魚大肉。另方面則以封建時代的皇帝貴族地主的窮奢極侈為榮尚,飲食過度。除了直接浪費資源、破壞生態外,還滅絕物種,而自身疾病叢生,間接地消耗資源。
假若中國人適量均衡進食,少肉少奶少山珍海味,土地的承載負擔便大可減少。農業生產不需高產,灌溉用水便少。農藥化肥也少用,即可減少農業污染對水資源和生態的破壞。
二,中國的工業生產是同樣無節制,為追求利潤而盲目大批量生產,且不講求質量,壓低成本、壓低價格以求擴大在國內外市場銷售。以生活需求來看,實際不需要這麼多的工業產品。消費主義實際是以企業利潤來破壞生態資源,但企業利潤的目的不是單為利潤,而應該建基於社會的可持續需求。關鍵是生活質素,不是財富數字上的最大化,或佔用消耗資源的攀比。
中國社會及政府現時追求的消費主義剛好與此相反,且更過猶不及的是中國企業、政府的管理層,把消耗資源作為權力標誌,企業樓房要大要高,政府建築超豪華,並且有着各種各樣的龐大紀念工程。一方面鼓勵更多的生產、更多利潤的積累。另方面,又要破壞脆弱的生態環境社區,社會的和諧。
西南大旱根源在於中國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單把水東調西調,把別國的河源截流,只會把問題拖延和惡化,根本解決方法是改變生產方式及消費方式。中央政府早已提出科學發展觀,可是在大旱的對策措施中,似乎見不到科學發展觀發揮作用。
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