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牽制深重 經濟調控無方

國家統計局公布,內地首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百分之十一點九,超預期兼創兩年多最高,顯示從GDP角度,內地走出了金融危機,恢復了經濟的高增長。另方面,三月份的消費物價(CPI)漲百分之二點四,首季整體是百分之二點四。表面數據展示「高增長、低通脹」的局面,但無論是官方決策的惶然或者外間的擔憂,都沒有樂觀的意味。

中央訂定的經濟增長目標是「保八」,現在跳出兩位數的增長率,浮現的是過熱的擔憂,配合資產市場的泡沫,增長已屬「高處不勝寒」。管理通脹的目標是百分之三的上漲率,雖然上月通脹較二月的百分之二點七回落,但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漲幅仍大,通脹的傳導風險不小。對應數據和資產市場的現實,當局要做的是降溫,謀求「軟着陸」。

官方對數據的回應耐人尋味,一方面迴避經濟需要降溫的提問,只說「保八」能實現,但真正的問題是經濟有必要從過熱狀態,回復到「保八」的健康軌道,贏得調整結構的機遇;另方面官員承認通脹目標控制有難度、有壓力,但能做到。話雖如此,以歷史經驗看,成功「軟着陸」的調控不曾發生,從現實情況看,眼前樓市泡沫的調控就是愈調控愈漲升,完全不聽政策指揮。

官方清楚知道,首季高增長是政策推動的結果,現在數據顯示,過度的經濟刺激政策需要盡早退出,但經濟格局的脆弱性,使官方在採取退市策略兩個最有效招數——加息或升值,引而難發。這不僅使經濟增速和通脹預期難以冷卻,亦使投機失控,資產泡沫延續。在中央三令五申調控樓市後樓價繼續猛漲,無疑顯示市場睇穿調控「雷聲大、雨點小」,欠缺實效的本質,繼續基於通脹預期,追捧物業資產。

內地官場的GDP至上主義,是調控的重大障礙,樂於追求GDP而疲於調整結構轉型,最根本原因是政府角色,在GDP提升的大上項目中,有太多明的、暗的金錢利益,政府由上至下成為市場的最大利益集團,並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在這個市場平台,政府對資源配置、經濟管制有至高無上的裁決權,使其成為利益博弈的最大得益者。一旦政策收緊、經濟緊縮,政府勢必成為最大受害者。利害攸關,造成調控難落重手的主要原因所在。

內地歷來經濟升溫容易降溫難,事出有因。因為這種特點,調整結構、轉換發展模式講易做難,成為經濟的致命傷,總理溫家寶所說的經濟「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狀況難以改變。首季度經濟增速要回到可持續的「保八」軌道,既無有效的招數,也難以承受年內回調近四個百分點的傷痛。事實上,就加息和升值裹步不前的取態可見,決策上不具有切實的觸動結構調整的意願及決心。

內地經濟在政策兩難的困境下前行,有人形容這是一趟不斷加速的快車,速度愈快愈難煞車或跳車,而當到了非緊急煞車不可的時候,具體地說,就是要下重藥——加息兼升值調控的時候,就有翻車的危險了。內地樓價已凸顯重大隱患,以往無論是日本或者香港,甚至最近的美國,一旦樓市帶動經濟硬着陸帶來的傷害漫長痛苦,向當局敲響決策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