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心爭名分 莫如做好本分

上海浦東國際金融航運雙中心研究中心昨日公布一項「全球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指數」排名,上海居全球第三位,僅次於紐約和倫敦,香港則排名第六。按此排名,「紐倫港」之名要讓位給「紐倫滬」,雖然長遠而言,這將可能是無可避免的現實,但世界上排名之爭五花八門,莫衷一是。是要名分還是做好本分,不同市場各有各所追求。

這份報告與一個月前倫敦金融城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大異其趣,均有「賣花讚花香」的味道,後者將倫敦列為首位,上海只名列第十一位。倫敦金融城是委託一家諮詢機構向全球金融服務業專業人士進行網上調查,浦東中心則是依據交易額、股票市值和新股上市集資(IPO)金額所作的統計,上述三項數據,上海分別列第二、第三和第三位,排名順理成章。數據看來很有說服力,但須知內地股票市值,是中央去年豪擲四萬億元人民幣刺激經濟的效應,而股票市值與交易額及IPO金額亦與此有因果關係。上海今年首季在上述三方面都出現倒退,顯然同銀根大不如前有關。市場漲跌起伏平常,若常以名位而自詡,可謂愚不可及。

上海欲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豈能一蹴而就,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最近方試辦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兩項新猷,國際板仍不知能否如期於年底登場,沒有成功的國際板何來國際金融中心?作為金融中心,即使上海自信「硬件」了得,軟件實力尚處於蹣跚學步水平,在金融服務業專業評價中,僅排第十一位可見一斑。

無可否認,金融中心互為競爭,紐約在安龍及世界通訊事件後收緊會計準則,集資中心的地位立即拱手讓予倫敦。現時上海氣勢正盛,論未來發展潛力或無可比擬。上海市長韓正訪問台北,打出世博前人民幣與新台幣雙向兌換牌。中央釋放政策力撐不言而喻,依扶持上海的政策傾向,香港若不爭氣,金融業勢力將會走不出「珠三角」。

香港雖然政策專寵不再,亦不要妄自菲薄自亂陣腳,忙着與新加坡和上海較勁。能吸引各大洲的企業來港是好的開始,例如之前成功引入俄鋁和南戈壁以及準備就緒的巴西資源巨企,證明本港拓展重拾國際化真諦。引入外企未算成功,因為外企不為股民熟悉,平日成交量往往只是一般,投資者的興趣仍傾向神州概念,內外企兼收並蓄方為上策。

在向國際巨企招手的同時,一批台資企業回到台灣TDR上市並享有較高估值。周邊市場如強敵環伺,競爭猶如天外有天,港交所食老本難以致勝,改革圖強才是長久之計,切忌自降監管質素。近年在季度業績報告等資料披露責任方面,似有寬鬆傾向,雖增「大鱷」來港搵食的吸引力,但對投資者則恐難盡到保障之責,以透支監管制度優勢,博取做大生意並不可取。

以賭場作譬喻,澳門、新加坡、拉斯維加斯各有捧場客,只要發揮本身的賣點,自然吸引賭場進駐和賭客光顧。交易所亦一樣「有麝自然香」,只要制度完善,做到不偏不倚,有背靠中國內地之優勢,更有國際之拓展,何愁不能吸引企業來港上市?又何必為排名爭蝸牛角上的長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