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融資融券」——即香港股民熟悉的孖展和沽空——昨日正式啟動,首天「不熱鬧」是意料之中。事實上,以現時A股處於牛皮市(滬綜指自去年十一月起只在百分之十波幅區間上落),做融資和融券也欠缺誘因,成本更非輕(息率分別為百分之七點八六和九點八六),牛皮市單蝕利息成本已非同小可!而且中國預期將逐步加息,勢將令相關息率水漲船高,需在大升市或大跌市,才可吸引炒家投身參與。
雖然短期趨於審慎,然而「融券」的意義非凡,因代表中國進入「做空時代」——過往只可買升、不可買跌的歷史將要改寫。當然,預計半個月後登場的股指期貨,應為做空的更佳工具,惟股指期貨入場門檻高,相反融券被散戶形容為「方便和容易操作」,甚至較香港沽空容易得多。
在香港借貨沽空幾乎是大戶的專利,散戶對沖寧可玩認沽證或熊證;而在內地,向六大證券行索求指定的九十隻深滬成分股,何愁無貨可借?有客戶昨日沽空了四百股中國聯通,價值約二千多元,首日不排除頗有些「玩票」性質。然而「疾風知勁草」,長跑始終機構投資者才是「主角」。
在內地做空的風險特別大,是因為內地的政策市傳統,每次大跌市降臨,散戶習慣了匯金和社保基金等出手買貨托市。而一些國企亦「特別優待」得到政策護航保駕,例如三大航空公司便屢獲注入現金或優質資產。動手沽空此類股票,隨時因政策驟變遭「挾空倉」,除非有內幕訊息,例如洞悉政府狠招打壓樓市,而及時沽空內房股。「春江鴨」借沽空圖利,會隨交易漸多冒起,當局需要嚴密監管,亦要有透明度的披露制度,像港交所每日公布沽空名單之類的機制不可或缺。
「融資」則更為簡單,首日的交易數量亦遠較「融券」為多,這僅牽涉到證券行與客戶之間的借貸協議,再而進行的槓桿交易。俗語謂「買得大,贏得大」,實際亦可解作「買得大,輸得大」,交易雙方風險自負。融資融券首日的稀疏成交,難言日後的受歡迎程度,但中國人不喜借貸的性格不會朝夕而改,買車用現金一次過付清,已非新鮮事,現在買樓全用現金亦是身份象徵。不過,融資至少可提供彈性,例如預期將有一筆現金到手之前,看好短期股市上升而加大投資,未必就是賭性作祟。
融資融券籌備四年,選擇牛皮市推出,想必又是決策精心計算,因擔心引起市場震盪,市場現況給予各方一個適應期。中國欲成為重要的金融市場,不可缺少各種活化市場投資的產品,融資可加大投資額,融券是股市過熱時的「冷卻劑」,股指期貨更是上佳的對沖和鎖定利潤工具。當然,任何一種產品都有優點和缺點,正如手槍可用作殺人或自衞一樣。
內地媒體對股指期貨的關心程度勝過融資融券,前者有五十萬元人民幣的門檻不易跨過,注定成為大戶的「專利」玩意。融資融券則可大小通吃,只是高成本的特性,讓散戶躊躇三思,但當股市陷入瘋狂之時,「借孖展」(像香港九七年之際)勢必盛行,到時更重要的是,不能放任自流,由其自生自滅,監管機制要跟上需要,監管的責任更形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