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股市反彈,中、港、台三地股市升勢更是銳不可當,在成交熾熱下,券商股直接受惠,被市場炒個不停。兩岸三地的券商股各有特色,以港、台的券商股為例,凡是沾上中資色彩都紛紛被炒上。
內地的金融業務發展迅速,證券行更多如雨後春筍,上海交易所資料顯示,全國至少擁有100家證券行,當中不少為港人熟悉,例如申銀萬國、海通證券及國泰君安等。不過,上市的證券行則不多,目前上交所僅有8家,其中華泰證券在今年二月才上市;在深圳交易所掛牌的則有5家。
去年滬綜指大升79%,有3隻券商股跑贏大市,升幅介乎1倍至1.68倍。不過,在去年下半年掛牌的光大證券及招商證券則明顯落後,全年下跌6.86%及12.56%。
股市脈搏往往牽動證券行的業務盈利,比較過去10年中、港、台三地股市的走勢,以滬綜指表現最佳,累積升幅約1.85倍,恒指及台灣加權指數則分別上漲約1.17倍及27%。內地券商股的升幅更勝滬綜指,其中海通證券是表表者,股價在10年內上漲達46倍,升幅稍遜的國金證券期內亦漲達9倍。
內地散戶不僅愛炒股,更愛炒券商股。據上交所統計,「龍頭股」中信證券及海通證券以逾8,200億元及5,400億元人民幣,成為去年全年總成交額最高的兩大股份。截至今年二月,在十大總成交額股份中亦有3隻是證券行類股份,與香港券商股交投長期相對疏落的情況迥異。
融資融券及國際板將成為今年內地股市焦點,雖然最終時間表仍未落實,但內地普遍認為有利於內地證券業發展。銀河證券給予券商股份「推薦」評級,推介海通證券、招商證券及華泰證券。
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本地券商股,向來並非投資者的炒賣首選,例如時富金融(00510)及英皇證券(00717)等,日均成交額只有數十萬元。然而若翻查紀錄,發現只要有消息配合,帶有中資色彩的券商股一般較易被炒上。
近期的炒作例子是大福證券(00665),該公司去年十一月獲中資的海通證券提出收購,刺激股價單月累升40%。在○七年八月,受內地居民可個人直接投資港股的消息帶動,申銀萬國(00218)股價在一周內更急升逾90%。事實上,去年市況復甦,在經紀收入回升的情況下,令部分券商股表現亮麗,南華金融(00619)及光大控股(00165)股價分別升約1.4倍及1倍,跑贏恒指。
信達國際研究部董事彭偉新表示,要有內地股市消息的催化,本港的券商股才會有炒作空間,一般難以單靠業績炒起,在目前成交持續低迷的環境下,券商股的炒作空間不大。他指雖然內地擬在今年推出更多金融產品,但長遠未必能帶動本港的證券行類股份,當中只有光大控股較能受惠,但該公司業務亦非單一從事證券買賣;其餘券商股更只能「掹車邊」受惠,建議投資者不要過分憧憬。
台灣交易所資料顯示,當地註冊券商共有94家,除了主要是本土證券行外,還有不少外資銀行以香港分公司身份在台灣開辦證券業務。
現時在台灣上市、主要經營證券業務的股份有18隻,數目為三地之中最多;上櫃(指場外交易)的券商股則有11隻。截至今年二月底,最賺錢的首三家券商是凱基證券、日盛證券及寶來證券,分別賺1.49億、1.22億及1.18億元新台幣。
去年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MOU),令券商股具有炒作話題,以上櫃股票的炒風最盛。以凱基證券為例,去年五月宣布決定收購台証證券後,單月股價累升36%,至去年十二月正式合併,成為全台灣第二大券商後,單月股價亦漲21%;至於從上櫃轉為上市股票的群益證券,則以近1.5倍升幅成為當地券商股「股王」。
今年首兩個月台股下跌,令台灣券商整體收入出現虧損,一月份虧蝕8.5億元新台幣,但在二月虧蝕已收窄至64萬元新台幣,情況明顯改善。隨着台股自三月起反彈,以及六月將召開第三次江陳會,投資者預期台灣金融及證券業能從中受惠。目前當地券商股只要有望「染紅」,大多會被炒上,如今年三月富邦金融表示計劃與內地中信集團合作發展證券業務,當日股價即急升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