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調控樓市風口,就在權力核心的眼皮底下,京城一日上演三央企地王。如果說,央企拿下地王算不上甚麼事,在溫家寶總理遏止房價上漲話音剛落,就連環冒出央企地王,難道不反映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對事件有人評論,「總理說了不算,總經理說了才算。」可謂直指問題的本質,就是央企坐大,政令靠邊站。政令都成了耳邊風,中央要調控經濟能收效嗎?
造成這種局面的深層制度原因,值得中央檢討。就着日誕三央企地王,央企對輿論的責備抱屈,認為市場機制下,奉行價高者得的招掛拍制度,央企循機制拿下地王,何錯之有?賣地固然是市場機制模式,但央企打造地王是因為擁有超凡的實力,憑着資源優勢、政策優勢,可以不顧效益地把競爭者擠走。上述地王已成為貴過麵包的麵粉,並且據計算建成後賣得出也相當薄利。
央企可以這麼做,是財雄勢大之故,財雄是佔資源優勢,勢大是佔政策優勢。優勢何來?去年國企只上繳百分之二十的利潤給中央財政,繳了二千六百七十八億元,企業留存了一萬零七百一十四億元。當中的豐厚度傾斜是明顯的。此外,難以清楚計算的是,信貸資金的佔有,央企肯定是大戶。正因為擁有的資源過剩,驅動央企投資踩過界,偏離主業拿地搞房地產。
中央刺激經濟投入四萬億,有多少拿去買地炒樓,已經是說不清、道不明的糊塗帳,發改委主任張平竟說沒有一分錢流進房地產。如此欺侮民智的說法,怎能讓人置信。權力中樞的謊言粉飾,暴露了缺乏監管的誠意;另一邊,國務院一月頒布「國十一條」,下令限制央企地產業務,反而幾月間央企瘋狂拿地染指地產,國資委做甚麼了?現在事情鬧大,國資委重提七十八家央企要退出房地產業務,不是以往監管塞責嗎?
中央政策意圖做大做強央企,用意是鑑於國家開放,央企介入國際競爭,確有做大做強的需要,基於這個意圖而強化政策扶持。但央企未能走出去拚爭市場,反而強化在國內市場的爭利,形成逆轉國退民進,變成國進民退局面。現今其主業已成壟斷天下,手握豐厚的資源只好越界搵食,央企拿地王實質就是逐漸把房地產的民營資本擠走。
國資委極力否認國進民退,央企地王卻成典型的折射。當一線城市房地產成了央企天下,囤地、捂盤、抬價勢更無王管。中央為做大做強央企,早前掃蕩了中小煤礦、中小電廠以後,內地煤價、電價再也降不下來。要說中小煤礦安全隱患是致命傷,為甚麼不是透過安全監督改善,而是掃地出門,國企大礦不是也頻發生事故嗎?甚麼產業都好,國進民退帶來的是漲價效應,房地產市場若被央企壟斷,當無例外。
央企坐大,不是經濟之福,而是經濟之傷。內地統計數據顯示,國進民退凸顯兩大缺失,一方面創造就業,國企遠不及民企,另一方面國民收入一次分配,國企抑制了公平,加劇了貧富懸殊。為此緣故,國進民退是中央調結構政策的取向——創造就業、增加國民收入以刺激消費,這兩大重點的攔路虎。房地產業若持續國進民退,勢必更加劇財富的懸殊和傾斜。將不務正業的央企擠出房地產業,正是清除經濟調結構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