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地金融市場發展一日千里,單是上海股市,上市股票總市值已達25萬億元,躋身全球股市市值最大的前六名之內,還超越了香港,短短20年之間有這個成績,確實令人矚目。早前中央政府作出決策,要在二○二○年之前,把上海打造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上海在中央政府的這個祝福之下,全力動員發展金融系統配套,可說是滿肚密圈,躊躇滿志。
上海在踏向國際金融中心的道路上,首先倡議了在當地市場設立國際板,吸引國際大型企業到上海掛牌上市,並且已在全速制訂有關規則之中,期望今年年底可以推出。惟其如此,有關上海是否必須或應否在各方面條件尚未成熟的階段設立國際板,在國內外仍然是爭論不休,早前便有多位內地金融業界人士及學者公開表示,國際板並不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必需品」,同時也認為內地推出國際板的條件暫時並不成熟,建議暫緩進行。
對於內地市場發展國際板的「必需性」或「迫切性」,一位學者便指出內地市場目前主要的功能是先解決本身內部企業的融資問題,國內可資上市並且需要融資的企業仍然數目不菲,一旦國際板正式推出,跨國企業在內地大量融資,他深恐會對內企尤其中,小型企業構成「擠出」的效應,影響該類企業在市場融資的機會。另一位學者更加直接指出,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不是外國有甚麼中國便要有甚麼,便叫做國際化,言下之意上海也不一定需要設立國際板,才算是個國際金融中心。
筆者同意上海不一定要設國際板,才算是國際化或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看法,也不認為內地推出「國際板」存在迫切性,但說到設立國際板會影響大、小內企於國內市場的融資機會,卻是不能夠苟同。理由其一是內地經濟體系以13億人口計十分龐大,市場資金絕對充裕,對於大量企業的融資需求當可應付裕如;其次,縱然跨國企業透過國際板在內地融資,在目前內地資本帳仍然未有開放,人民幣未能自由兌換的情況之下,籌募的資金也應該只屬足夠應付內地業務發展所需,數目相對不應太過龐大,況且在華有開展業務而會考慮在國際板上市融資的企業,數目相信有限,因此應該不會對內地資本市場的資金造成太大壓力。有關質疑,未免屬於過慮。
上海迫切的要推出國際板,也的確令人感覺是欠缺成熟的,人民幣未能自由兌換,內地市場未有對境外投資者開放,都是發展國際板的絆腳石,屆時難免如A股一樣只變成「塘水滾塘魚」,根本與所謂「國際」大有距離;其次,內地投資者的投資素質,與及對於國際市場和外國企業的管治理念的認知程度與及適應性,都是推出國際板必須注意的,由於內地投資者從未真正涉足國際市場,肯定需要一定時間磨練與熟習,加上外企將來在內地市場所籌集的資金,於人民幣資本帳仍未開放之下如何規範等,都還是不太清楚,需要時間規劃,則上海的國際板就算真的能夠如期在今年底之前推出,它要走的道路肯定仍然漫長,國際板能否成功,還需要經過一定過程與及時間的考驗。(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
僑豐金融集團行政總裁 許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