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心理戰:再談樓價上升原因

筆者上周在本專欄中談到樓價上升的原因,主要是香港較高收入的一群打工仔,在過去數年的收入暴升,特別是最高收入數萬人的群組。此文章得到網上廣泛的討論,故今期筆者打算再花一點篇幅,與大家討論樓價上升的問題。

筆者在前文指出,在過去十多年的光景裏,香港人平均收入是沒有上升,但稅局的數據卻告訴我們,薪金最高的第1至10,000人,平均收入從○七年數據(即○五至○六課稅年度)的574萬元,升至○九年的931萬元,而第10,001至50,000位最高薪金的人,平均收入亦從○七年數據的150萬元,升至○九年的200萬元。

有些讀者不太明白,為甚麼整體香港人的收入沒有上升,但薪金最高的人收入卻是暴升呢?

投資買樓 無分平與貴

筆者估計有數個原因,首先是近年有些從大陸到香港工作的人,他們都是企業的行政總裁或高級行政人員,是最高薪金的一群;而金融界有一些新興的行業,例如從事資產管理的人,他們的收入是非常驚人的,但以前這些行業可能並不普遍,或收入沒有近年般高;有很多非金融界的行業,平均收入都是很低,例如統計處的數字顯示,金融及保險活動業的平均收入是16,936元,但製造業只有9,373元,住宿及膳食服務活動業只有9,007元,地產租賃及保養管理業只有8,868元,專業及商業服務業只有7,053元等。今天有很多行業的收入,薪金較九七年相同的職位是更低的。

對於這樣的收入結構,會把房地產作為自住及投資的兩個市場拉得更開。曾經有政府官員說,豪宅與普通住宅是兩個不同的市場,其實這論點有一半是錯的,因為對於自住來說,豪宅與普通住宅確是屬於不同的市場,但對於投資來說,就不是這樣分類了,因為有錢人可以投資豪宅,亦可以投資普通住宅。當樓市以自住為主時,我們用於分析樓市的數據,主要為平均收入及供樓負擔比率,但當樓市以投資為主時,就要看樓宇的投資潛力及其他投資工具的表現,短炒要看買賣成本,長線則看收租回報及借貸利息。所以股市在下跌時,樓價是可以上升的。

貧富兩極化 愈炒愈烈

網友Lawrence指出,貧富懸殊製造了四個私樓市場,分別為1,000萬元以上的豪宅及「假豪宅」市場、500萬至1,000萬元的中高價市場、300萬至500萬元的中價市場以及300萬元以下的中低價市場,而Lawrence認為發展商只會集中建樓予前三者來買,所以中低收入者是沒有新樓可買。對於這種現象的出現,其中一個原因是近年推出的地皮較少,但更大的原因就是貧富兩極化,富有的人減少其他投資工具的資產,增加在房地產的投資,就算12,000元一呎買元朗樓也不是問題,因為只要他們相信(雖然這個信念可能是錯的),房子將來可以15,000元一呎賣出,那就行了。

所以這就出現了一些天價的奇怪成交:例如以千多萬元於市區買數百呎的單位,若從自住的角度分析,這些人的年薪應該有200萬元,怎會住數百呎的單位?但以投資的角度分析,那就較易明白了。

銀聯信託投資總監

投資樂園創辦人 林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