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 Money:揀地產股看6大指標

新盤以天價開售,就算元朗區住宅的分層單位呎價亦高見逾7,200元,然而看好樓市,不一定要拿出數十萬元首期,買入地產股更為直接。在多隻本地地產股中,到底應該如何選擇?買入龍頭股是否就可袋袋平安?在揀股前,不妨先學識一些入市「指標」。

1.市帳率:反映股價價值

市帳率(P/B)適合衡量多類股份包括地產股,計算方法是以股價除以每股帳面值,若數字大於1,理論上反映股價偏貴,若市帳率低於1,則表示股價相對便宜。按彭博社資料顯示,新地(00016)的P/B為1.27倍,恒地(00012)則為0.93倍。一般股份普遍以市盈率判定股價平貴,但由於地產商的賣樓收益會在物業入伙時才記帳,因此分析地產股時,市盈率變成滯後指標。

2.負債比率:見融資易難

值得留意的是,地產商為發展地產項目需要大量資金,因此負債比率往往較其他股份高,但負債愈高,在融資時或應付突發事情時亦相對困難。本地地產股的負債水平基本上較內房股健康,如信置(00083)截至去年底的負債比率為8.3%,新地截至去年六月底的負債比率為15.2%,處於合理的水平。

3.土儲及落成量:影響股價變動

可供開發的土地儲備是地產商未來的盈利來源,可確保將來有土地發展項目。發展商可透過政府拍賣用地、更改土地用途以及收購私人業權地皮,以增加土儲。一旦發展商在土儲未見增加的同時,卻大量推出新盤,勢影響未來的推盤數量。

地產商的物業落成量短線更影響股價的變動,近日有地產代理報告預料,長實(00001)及新地今年的物業落成量最多,同逾五千個,佔全年預計落成總數的75%。

4.樓價走勢:左右賣樓收益

地產股股價與樓價密不可分,當樓市興旺時,地產商可受惠於樓價攀升,提高賣樓收益。發展商持有的投資物業會因公允值變動而錄得帳面利潤,提高企業資產淨值(NAV)(每股資產淨值等於總資產減去總負債後除以發行股數,是衡量地產股的投資價值指標)。

若地產股價在樓價向上時下挫,但NAV卻提升,其時股價對每股NAV的折讓幅度會擴大,理論上估值愈見吸引,吸引資金追落後。

分析認為,地產股較樓市先行,若地產股股價下跌,或預示未來樓市走下坡。

5.資金充裕度:反映息口去向

港元與美元處弱勢,減低外資投資本港市場的成本,物業成為其中一個資金出路。銀行在市場資金充裕的情況下水浸,令低息環境得以維持。分析認為,M1增長速度高於M2,可反映大量資金流入本港。不過,一旦游資撤離本港,亦會衝擊本港樓市。

6.投機風氣:提防出現泡沫

一般來說,樓價升勢愈急以及物價「去貨」愈快,投機風氣愈盛。當中「摸貨」的比例愈高,反映板塊炒風愈熾熱。然而投資者亦要留意一點,就是炒風演變成泡沫,可參考按揭供款佔家庭入息比率來分析樓市,市場認定比率在50%或以下為健康的水平,如果大幅高於此水平,或預示樓市有下滑的隱憂。

蘇皇:入市首選信置

蘇格蘭皇家銀行(RBS)亞太區地產研究部主管吳嘉俊指出,投資者若看好樓市前景,當中可考慮信和置業(00083)。

他相信,經濟及政治環境、投資者的心理狀況,以及價格預期最影響地產股表現。他舉例,當人們預計樓價飆升三成,會願意支付十厘利率。目前本港樓市的投資者可分為用家、炒家及收藏家,用家因把住宅買作自住,可接受樓價下調的風險,炒家則要求樓市在短期內炒高才入市,至於內地的「收藏家」並不以住宅作售賣或租用用途,希望豪宅在多年後得到回報,三者對樓價的預期都左右地產股的表現。

熱錢持續流入樓市

他相信短線資金仍持續流入本港樓市,但如果本港樓市單靠短炒支持,樓價升幅僅屬於「虛火」,因本港經濟缺乏新增長點,失業率亦未有大幅下調,工資的升幅未追及樓價升勢,皆是利淡樓市的因素,目前利好地產股的因素已充分反映,長線來說本地地產股的前景僅屬中性。

本港住宅可分為豪宅、中價住宅及細價住宅三類,他指出二手市場有足夠的小型住宅可供選擇,現時樓市主要靠少數豪宅拉動,由於豪宅供應少,當中一手樓較二手樓價出現溢價,該行估計信置的The Hermitage呎價將達一萬二千至一萬三千元。

投資地產股亦要留意加息的風險。吳嘉俊指,雖然輕微加息,對業主的實際供款負擔影響或不大,但卻會觸動投資者神經,認為是加息周期的序幕,會衝擊地產股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