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提及房地產市場泡沫風險和市民置業困難,但在回應市民質詢的時候多次提到政府退出居屋市場是一項很不容易的決定,因此不會輕率地改變。但是退出居屋市場本來的理據就不太充分。
今天還說得通的道理無非是市民已有廉價樓可供購買。但時至今日,能讓公屋居民購入和改善居住環境的私樓已買少見少。發展商為求利潤,仍以「高增值」的住宅為主要定位。因此會所要豪、大堂更要美輪美奐,務求定價可觀。是以一般打工仔置業夢難圓,公屋居民亦樂於長期留在公屋,影響了輪候冊人士上樓的速度。
其實當天停建居屋的決定並無理論或實證基礎。一九九八年樓市崩塌與居屋並無關係。事實上,居屋在本港歷史悠久,自一九七八年經歷了近三十年的風風雨雨從未「出事」。若非「八萬五」政策出台,相信短樁事件也可避免。
居屋的構思縝密,對各方都大大有利。房委會長期因居屋帶來巨大收益,連年出現盈餘,不但可補貼出租公屋的虧損,更因大批公屋居民的遷出而加快了輪候冊內人士上樓的速度。由於居屋出售給非綠表人士要補足地價,政府庫房並無因興建居屋蒙受損失。
至於發展商的利益,觀乎居屋三十年來從未影響私樓銷情的事實,根本亦絲毫無損。居屋充其量只是公屋與現代私樓之間「中轉屋」而已,買居屋安居的人士鮮能買得起現代私樓,卻會成為下一批現代私樓的顧客。是以筆者認為居屋對發展商根本是有利的。
然則當天為何樓市暴跌甚至跌勢不止?這完全是當天特區政府錯誤政策一手造成。當天筆者大聲疾呼,請董建華不要賤賣公屋,並傳真各大政黨,又出席很多座談會和撰寫多篇評論,指「八萬五」加賤售公屋推垮樓市、製造衰退和政府赤字,並指政策不改樓市經濟和財赤危機均難以化解。事實證明,去年所謂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海嘯打擊下,香港經濟只倒退了不足百分之三。一九九八年香港經濟卻大幅下滑百分之六。而且經濟真正復甦,還要待二○○二年十一月全面推倒錯誤政策才出現,但是當年的「孫九招」中多加了停建居屋一項。大家就以為居屋不利樓市發展。這完全是曲解了居屋在樓市的影響。
筆者是以懇切呼籲政府重建居屋!
嶺南大學公共政策
研究中心主任 何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