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今輪政策調控看不到有甚麼絕招,政策落墨在土地、金融、稅收上,同以往有何不同?歷年宏調不說,近期○五年「國八條」、○六年「國六條」都意圖穩定房價,到今時今日樓價沒有穩住,卻愈飆愈高,簡直要接軌國際。歷年宏調環境遺下的爛尾樓統統鹹魚翻生,收拾完好後賣得滿堂紅。從長期軌迹看不到調控的中長期效果,今次能寄厚望?
表面看,政策聲調高、措施實,但不可忘記,房地產捧起來燙手、打起來怕痛,樓價大跌也不好受,香港有過痛徹官民的感受。特別是近期瘋漲,樓市中沉積了多少銀行貸款,樓價一旦崩堤,用地產商的話說,就是銀行比地產商死得更慘!在後果上,政策聲調再高、措施再實,也未敢改有保有壓基調,只求遏住漲價,不會過分打壓,如何掌握平衡度,反過來考起中央。
看部分政策出招的着眼點,後果叫人捏汗。例如,第二套房的限制,表面上是抑制炒樓的有效手段,細究起來不然。是不是限購二套房,不能單純看置業目的非自住,只要不利用信貸槓桿,購第二套房作為投資,也是民眾活用私財的一條出路,況且愈多房子投入租市可平抑租金,至少買不起房子的人可以合理的租金解決居住,政府終不能追求人人置業為政策目標。
又如,二手房營業稅乃至廣義的徵稅,作為調節需求的槓桿,除了體現國稅、地稅加碼斂財分肥以外,對平抑樓價不起作用,因為房屋交易慣例所有稅費轉嫁置業者,變相抬高了購買價,事實上目前二手交易的開價,基本是賣家實收交易價,買家負擔成交稅費。有關政策一出,全國掀起趕搭慳稅尾班車,爆出的購買力反把樓價再推高。
此外,樓市的迷思應當釐清。中央決心大規模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動機雖好,但提供的是中長線供應,對解決當前樓價急漲只有心理作用;同時以香港經驗論,安居工程的受惠面及定向較難把握平衡,弄不好搞成「八萬五」翻版。值得研究的是,內地樓市的奇特異象,如空置率很高但樓價瘋狂,短期有需要消除樓市惜盤限供的抬價操作,以收增供應速效。另外,中央增加供應抑價,但土地市場價量齊升,增加土地供應後地價降不下來,怎麼可望平抑樓價?
調控樓價已是內地周期性的動作,從來未曾認真收效。中央政策要對症落藥之際、更要政策效果留有餘地,免得把話說絕。過去試過有的地方領導,決心遏樓價,同時放聲叫民眾暫緩置業,等政策效果出現,結果樓價壓不下來,反落下誤導民眾,耽誤了置業時機。這已足暴露,決策者偏於迷信行政措施效力,反而欠了解市場運作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