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查詢股票編號

場內場外:大戶炒股招數難捉摸

港股近期每日成交額約600億元左右,遠低於○七年及○八年初的逾千億元成交額,但今年首10個月每日平均交易宗數卻超過70萬宗,較去年同期多逾兩成,本報財經頭條在上周一已有專文論及。

交易宗數增加亦可能是「細價股」活躍的現象,買10萬元「仙股」或「毫股」,當然較大價股成交宗數多出許多;事實上,今年細價股非常暢旺,此類股亦需要大交投才可吸引散戶進場。

拆細免被「捉手影」

至於大戶故意將交易「拆細」,固然亦是因由之一,以避免散戶「捉手影」。筆者亦發覺一些股份頻繁出現「一手」買賣,這些買賣不會是散戶所為(因為金額太小要蝕使費),投資銀行卻樂而為之,不知甚麼葫蘆賣甚麼藥,有稱投行是利用人工智能程式將大買盤「斬件」變細。

大戶暗渡陳倉的招數多的是,用大行沽盤壓價,再用細行買貨,或反其道用大行買盤托價,再用細行沽貨。

即使在股壇有多年打滾經驗,要辨識大戶動向絕不容易,從來「大戶沽貨,愈沽愈高」,股價下跌是「震倉」或是「散貨」難以識別,股民到發覺時經已「中計」。

港交所在幾個月前將「中央結算系統持股紀錄查詢服務」(俗稱「花紙」)擺上網,原本功德無量,但筆者發現參考價值甚低,大戶「狡兔三窟」,搬倉射貨擾你視聽。

超平佣金吸「大客」

筆者認為第三個原因是近年經紀佣金收費直線下降,連一向不愁客源的銀行亦減佣至0.25%以下,個別證券行更標榜佣金低至0.01%。交易成本下降誘使下,「快閃黨」交易頻率之高已超越「即日鮮」層次(個別證券行或銀行更提供即日買賣佣金優惠)。

互聯網的普及化,大大刺激了股市的交投量,現時人人可自己做「經紀」,不必像以往市旺受「塞車」及經紀應接不暇之苦,升一、兩個價位已有微利。

一些證券行亦以超平佣金和寬鬆孖展吸引一類身兼經紀和唯一客戶的「大客」,他們未必腰纏萬貫,但每日成交量卻不遜於真正大戶。

至於在美國曾引起爭議的「快閃交易」,不知在香港可否運作?其操作玄之又玄,筆者看過相關文章也不是太明白。「黑池交易」同樣亦具相當爭議,但新加坡交易所已着手研究,港交所也有機會跟隨。

聶世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