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主導珠三角發展
香港與珠三角的關係在近幾年已經逆轉。珠三角發展的主導是廣州(加上與廣州同城化的佛山),再不是香港。廣州主導下的珠三角經濟規模大於香港,僅廣州與佛山在今後幾年規模已與香港相符,若用購買力平價來作比較,更正超越香港。而消費規模,僅廣州一市已大於香港,整個珠三角已相當香港的5倍。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香港一籌莫展,正看着經濟增長跳入負數。東莞、深圳受累於港商和出口,亦呈疲態。但廣佛增長依然強勁,而更重要的是廣州加快軌道交通的建設,城際鐵路全面伸展,構築珠三角一小時經濟和生活圈,並以高鐵連接省外。今後不足五年內,廣州再度成全國中心。
香港已不可能再與廣州爭奪珠三角地區的領導權。當前的戰略只是怎樣避免邊緣化,和怎樣借廣州的發展扭轉香港經濟萎縮衰落的趨勢。
以上海為例,沒有出入境限制,○八年內地遊客到上海便過1億人次。相對而言,香港只有一千六百多萬人次。以國際為例,高鐵等軌道交通網絡的發展,造就服務業的大發展。一是人流造成勞動密集的餐飲零售社會服務等行業擴張;另一是先進服務業如法律、會計、顧問等知識密集服務業的市場覆蓋擴大。得益者是服務業的各個部分。
出入境撤限可吸人流
同時,高鐵等軌道交通網絡增強人流,縮短時間距離,成就小眾社會、小眾市場發展,多元化的因素促成城市的強大創新能力。國際最典型的例子是東京,世界銀行的研究稱之為全球最具經濟動力和創意的城市,並不受日本經濟低迷的影響。
廣州當前的發展目標是東京大都會區,發展藍圖中已沒有香港,且與香港現有的服務業和城市功能競爭和排斥香港。假若香港能排除出入境限制,以目前城市的吸引力,或許不如上海,但當可把內地來港旅客提升至每年五六千萬人次以上,人流暢順和增多,便可把廣州經營的都會和腹地因素引過來,幫助香港服務業的擴張、重建和提升。
宜集中資源回應競爭
同時,香港已有6.7%的人口轉移至深圳,每日往來兩地,邊界限制阻不了兩地融和,再進一步擴及珠三角其他地區。香港的社會負擔、空間壓力便可減少,並騰出空間振興城市中心區。
面對廣州(或廣佛)強大的競爭壓力,香港的回應不可能分散,而應集中資源。一方面產生更大的規模、集聚和網絡效益;另方面,限制空間無序或過度發展,維持香港低開發比例和良好的市郊環境。高鐵是與珠三角及內地融合,本地的軌道網絡還需擴展。
廣深港客運專線(香港段)的香港總站,若設在西九龍站當可作為香港空間發展戰略調整的起步。以二○○八年計,西九地區的地鐵、西鐵、機場快線等站客運,以香港人口而言,按比例已可接近東京新宿站每天三百萬人次,地面地下都刻意經營,西九龍發展成香港的新宿未必不可能。如此則在內部多了一個都心或副都心,振興周邊的油尖旺地區,支援未來的西九文化區,也可與中環(加金鐘、上環)形成分工。對外則香港可集中力量,通過高鐵與廣州爭奪珠三角地區及華南地區近二億人口的服務業需求。
面對廣州競爭、內地及國際大變,借高鐵香港可重新出發,扭轉回歸後的困局。
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