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控亞太區主席鄭海泉在北京回應樓市問題,敦促政府審視土地供應情況。政府對土地供應不足長期置若罔聞,撇開勾地零落不說,相對簡單的補地價也阻滯,今年首九個月相關收入不過近八億元,比去年同期逾八十八億元少九成,也不及落禾沙項目補價。
現在高樓價引爆社會爭拗,政府亂了方寸,為求補鑊力言優化土地供應,加快推市建局及港鐵的住宅項目,亦加速補價,落禾沙項目或許正是在此背景下,得以快刀斬亂麻成事。但建樓增加供應,並不如金管局出招收緊按揭般,可以立竿見影。即使有增加供應的措施,也是遠水難救近火,不足調節當前的短絀。至於長遠解決問題,避免重蹈覆轍,則未見可行措施。
高樓價歸咎供應短缺,已經是不用爭議的原因,但長線解決問題,以致提供制度保障,則在如何增加土地供應上,社會各界仍無共識。政府無表態、無方案、無目標,業界則取態各異,譬如,對於恢復定期賣地,就有贊成有反對;又如,勾地機制有說合理有說不合理。政府空談優化,卻無具體方案,說甚麼監察樓市,有需要時出招。何謂有需要?要樓價超越九七年前,才是有需要嗎?或者隨心所欲地認為有需要就是需要?當中沒有規範、沒有準則,如同長官意志。
樓市曾經歷過的大起大落,經驗顯示,政府是不可駕馭市場,也無法戰勝市場的。政府高談有需要時出招,不能相信可以逢凶化吉,市場需要的是成功的機制,香港土地供應欠缺成功的機制。以勾地機制為例,一是無效率,二是欠透明度。發展商勾地由數次到十餘次勾不成,就是價格差距,而定價準則不透明是磨而難合的始因。
勾地機制宣示的八折勾地,是不宣示底價的八折勾地,勾地過程有討價無還價,這樣的設計莫名其妙。究其實,地勾出來以後還要經由拍賣而得,既然拍賣可以形成市場價,之前冗長的程序有何必要?早早確定一個價格範圍,難道不是省卻磨合需時的煩難嗎?如此簡易的模式,業界早有建言,政府未見從善如流,執着於來回磨合,又何來效率、效益可言呢?
無制度性準則可循,整個運作不是政府服務商業活動,而是商業活動遷就政府官僚的傲慢和偏執,正是造成土地短缺的根源所在。這種根本性的偏離,不糾正過來,就無良性機制可言。機制的設置要有效率、要有透明度,可以說是問責政府奉行的原則,因為既然要接受民意的監察,就不可以用長官意志的思維去管理市場及商業活動。就像今天的高樓價一旦調節不成功,釀成重大風險,政府不是難逃管治責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