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樓市「分層」的理念,是指豪宅與普通住宅價格拉開距離的現象。事實上,這種現象已到了比較極端的地步,所折射的恰恰就是社會貧富懸殊加劇。對此,政府既模糊了成因,也誤導了後果。從成因來說,如果天價豪宅是有成交的,表面上是市場運作形成,但實質上,除流動性氾濫外,豪宅以稀為貴,根源上是豪宅地供應不足所致。從後果來說,豪宅天價成交與一般人置業難無關亦似是而非,專家學者已指出豪宅市場與中小型住宅市場互動,豪宅暢旺對中小型住宅有價格帶動效應,不過是市場常識。
容忍樓價飆升,繼續玩高樓價,政府有兩個主要準則:一是樓價比九七年高峰期低;二是市民供樓能力較九七年為佳。這亦是經不起推敲的,至少準則比較九七前樓市表現,忘記了兩項根本事實:一方面九七年經濟偏熱,「有工等人做」薪水年年加,同現時的失業率高企不可同日而語;另一方面九七年前經濟高增長、高通脹、高利率,同現時處於後危機時期,經濟有待走出衰退,通縮加低利率不是同一回事。
至於供樓能力,以按揭與樓價比維持六成四,又指供樓負擔不足四成,認定樓價水平健康。這些都是以整體數字,或加權平均或中位數核算,不足以反映數字背後的兩極化現象。社會回應的呼聲,中產階層深感置業難,是對樓價不勝負荷更接近真實的反映。從宏觀的大數據揭示,回歸至今本地生產總值增近五成,但月入少於八千元的家庭,由二十六萬四千戶大幅增加至四十五萬戶,反而月入超過八萬元的家庭狂升至十一萬戶,顯示今天貧富懸殊較九七前極端化,社會供樓負擔能力提高並非是整體性的。
以似是而非、以偏概全的準則解讀樓市,不過是政府將高樓價政策合理化尋找支持理據。強調不容樓價驟跌,無意恢復賣地,現階段不考慮再建居屋,連串理念勾畫了政府維繫高樓價的政策取向,由此傳遞出政府對樓市過熱袖手旁觀的訊息,又成為推高樓價的市場預期。政府一邊高喊不干預市場,一邊緊縮土地供應,就是最有力的托價、干預市場。
政府奉行高樓價,夢迴九七前,無異於經濟轉型走回頭路。眾所周知,九七前樓價攀高峰的結果,是一場金融危機把樓市拖入漫長調整期。政府認為負資產數目維持低水平,打算放任樓價繼續攀升,令人質疑,政府並未吸收九七年的教訓,樓市不到爆煲、負資產湧現,高樓價政策就不回頭?由政府顛三倒四的依據,可以看到針對樓市過熱,熱錢追捧不捨,政府並沒有危機的判斷,防範風險只是門面說話。當見到危機發生,政府再採取對策,肯定為時已晚。更不說,對樓市兩極化,帶出的深遠社會影響,有一套長遠的應對策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