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認為,樓房價格短暫下調後,已回復到去年中水平;除了豪宅單位,樓房價格仍比九七年高峰期低。目前市民供樓能力較九七年為佳,而負資產數目維持在極低水平。這個描述體現的是一幅太平盛世般的畫面,樓市的好景及健康程度,簡直媲美繁榮的九七年前。由此判斷帶出的施政理念是,監察市況變化,有需要時優化土地供應安排。說白了就是,政府毋須動作,只要睇住市況,只須在有需要時「優化土地供應」。可見既有「太平盛世」市況,就有「無為而治」的決策。
政府習慣以表面數據解讀市場,已成一貫的陋習。樓市的繁榮理應強化財富效應,增進消費信心,但事實並非如此。不同機構的調查顯示,大體上市民的悲觀情緒雖有改善,但財政及就業堪憂,消費信心並未走出負面境況,更遑論同九七年前的境況比較。此外,海嘯無情捲走本港六萬個「百萬美元富翁」,意味着中產階層變局,必定對財富與消費發生影響。樓市好景,進一步吸引熱錢湧入炒賣。樓市的表面風光,是福至還是禍伏,市民自有判斷,只是政府還在罔顧風險,陶醉於太平夢中而已。
樓市成交價量高企,帶動起租金飆升。政府的資料顯示,住宅售價連升八個月,創下去年六月後新高,誠如施政報告回到去年中水平之說法,但期內租金亦連升五個月,按月升幅高達百分之三點八,創下九四年四月後最大單月升幅,市場預期將再升一成至兩成。租金漲勢,一是意味着市民收入不增,生活指數扯高;二是商舖成本上漲,營商環境將轉趨惡化。領匯旗下商場爆發抗租潮,凸顯貴租禍害將現。
面對風險累積,政府視而不見的鴕鳥政策,未來將誤大事。不論是金融危機處置,還是宏觀經濟控制,政策都有滯後效應。一如政府不能等通脹降臨,再採取防範政策的為時已晚,樓市的調節更要防患未然,不能等崩圍時再採取措施。既然已見到今年住宅單位落成量較低和個別成交價屢創新高,恰是業界所指可能供應斷層的迹象,但政府還要「監察」,不認為有需要做預案,則無異於坐視風險。
也許,政府寄望施政報告提出的舊工廈的一籃子方案,可以餵飽發展商,填補部分土地需求的缺口。這些沉睡了十多年的工廈,要進入市場,依政府意見,三年內呈請,五年內完成重建。說明能發生調節供應作用非五年後不能建功,可見短期對提振經濟或消除樓市泡沫化,都不會產生實質影響。這個一籃子方案,算不上是甚麼維護樓市健康,度過後海嘯期風險的作為。瞻望前景,六大產業成敗未卜,倒是樓市帶動金融牽動整體經濟的榮衰。對房地產市場處置有失,則整體經濟被動,六大產業也難打造,政府豈能掉以輕心、坐視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