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就業市場對判斷經濟前景是如此重要?因為就業是一切經濟活動的根基。試想想,打工仔失去職位,變成沒有收入,哪裏有錢消費,連供樓、供車及還卡數都成問題。當根基不穩,上層又怎可能安全呢?難怪上星期公布的其他經濟數據,包括消費信心、製造業指數及工廠定單等,均比預期差,顯然並非巧合,當中有明確的因果關係。
自爆發金融海嘯以來,美國在單一個月份失去二十六萬多個職位,嚴格來說不是甚麼大數目,問題在於這是較市場預期差很多;而且,絕大部分行業繼續大幅削減職位,顯示裁員潮並未過去,很多專家似乎錯估了復甦力度,對形勢過分樂觀。另一方面,長期失業的情況,明顯比以往的衰退來得嚴重,目前超過一千五百萬失業人口中,待業超過半年的佔三分之一以上,平均失業時間長達二十六點二周,超過以往近三十年的水平,要重投就業市場談何容易!
無就業復甦既成定局,有兩點特別值得注意。就業市場表現反覆,時好時壞,相信是因為美國政府推出的救市措施多屬一次過,例如退稅、津貼舊車換新車,以及為首次置業提供稅務優惠等。當政府的措施出台,就業市場便略見好轉,一旦結束便打回原形。不妨看看,津貼換車的計劃結束後,美國的汽車銷售隨即插水;當置業優惠在下月結束時,樓市恐怕難逃一劫。本港很多廠家表示,來自歐美的急單的確有增加,但還是未敢樂觀,原因便在於此。由於就業市場不穩定,消費需求也不會穩定,完成補充存貨之後,定單說不定會再次減少。
此外,長期失業愈見普遍,預示着民怨會增加,政治壓力不容低估,美國上至白宮,下至地方政府,肯定不敢怠慢,創造就業成為政客的首要任務,在無計可施下,走偏鋒絕不出奇。國際上不斷討論的「經濟再平衡」,正是這種想法的寫照。所謂再平衡,就是透過增加出口、減少進口來救就業,輕則與其他以出口為主的國家或地區爭食,重則引入更多貿易保護措施,後果難料。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就業數據公布後表示,將採取一切可行措施增加就業,同時亦不忘提醒復甦之路不會一帆風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或許奧巴馬已經技窮,大半年來的刺激經濟措施未產生預期效果。其實,投資市場早已有所反映,歐美國債的孳息率在近期輾轉下挫,避險情緒高漲,而環球股市則像強弩之末,投資者早已用腳投票。美國是全球經濟的縮影,經濟可能出現「多底」衰退,並非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