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CEPA補充協議六》公布以來,容許本地與內地券商加強合作,其中一個方法是以合資形式設立投資諮詢中心,具體細則至今尚未公布。然而,兩地證券行洽商後,發覺兩者卻不「門當戶對」,資產規模相差甚遠,而在文化、理念及經營結構等上又「不到位」,合作安排仍處於「零進度」,不排除兩地合作計劃最終會胎死腹中。
是次內地首次對香港證券行的開放政策,原定十月初可以公布具體細節,打破過往CEPA計劃要在每年一月一日才可生效的慣例,然而,據悉是次中港兩地證券合作安排仍在初步階段。有證券界人士表示,本地券商找尋與自己文化、資產規模、管理結構等匹配的內地券商,需時較長;加上內地券商有本身考慮,所以現時兩地券商仍在洽商中,進度緩慢。
來港設點可一力承擔
富昌證券總經理藺常念認為,內地證券行選擇較少,數目不超過100家,香港則有500家,而中資券商的規模一般較本地大至少十倍,實力相差很遠。若內地券商打算在本港設點,並不需依賴本港券商的幫助,寧願自己「南下」,向港交所買下價值約50萬元的「交易權」,一般九個月已成事,或者斥資約200萬元收購本地現成的證券行。藺常念續稱,現時兩地券商合作可算是「零進度」。
英皇證券營運總監何志豪指出,目前該協議規定本地證券行最高持股比例為三分之一,該比例可以調高少少,至少持股比重為「50/50」,令彼此合作安排更加吸引。
冀內地客可當地交易
本地證券行與內地證券行合作停滯不前,部分券商便集中本地市場,不斷開設分行吸客,當中耀才證券今年計劃多開三家分行,同時重提上市集資,致富證券將增設兩家分行,但暫未有意發展內地市場。凱基證券亞洲營運總裁鄺民彬指出,現時該行在內地已設辦事處,惟工作只是提供「外圍式」的證券投資諮詢服務,雖然有助建立知名度,但未能有效開拓客源及擴闊收入來源。他期望更多細則得以落實,如內地客戶可直接在當地開戶及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