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9/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名家講場:勿盲目迷信通脹威脅

國際經濟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應否繼續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關鍵的考慮,是國際聯手採取量化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底下,會否形成通貨膨脹?

一個簡單的數據是:國基會推算出在○九年,按購買力平價的國民生產總值折算,○九年二十國集團(G20)的平均財政赤字達國民生產總值的5.5%,一○年亦會持續在5.5%的水平。G20的國家佔了全球經濟的絕大部分,其赤字也近乎相等於全球赤字。財政赤字加上積累的債務,全球通貨膨脹的幅度應屬歷史少有,價格上升壓力肯定存在。可是全球通貨膨脹,並不是全部投入現實經濟的市場需求裏。

貧富懸殊 消費難谷起

一是全球收入分配的差距一直擴大,貧富懸殊,結果擴張的貨幣大部分操於少數富裕階層。貧富懸殊壓抑大多數人的消費,例如全球消費還是以發達國家佔主要,像美國中下階層的收入近二、三十年不升反減,生活水平主要靠中國的低價產品支撐。全球消費增長事實上更依靠發展中國家,尤以中國為主。但即使在中國,貧富懸殊在改革開放以來只有日益擴大,更多財富、資金集中於少數人手裏,也包括轉移至海外企業,歸於企業的股東管理層手裏。

二是抽離於消費的擴大了的貨幣,絕大部分通過金融化變成金融資產,在金融市場裏循環,只有小部分才轉入生產性投資。雖然金融資產膨脹產生財富效應,但消費是限於少數人,也限於奢侈品。結果,對現實經濟的供求影響有限,不能創造出龐大需求來扭轉供過於求。相反當泡沫穿破,金融資產萎縮,打擊大多數人的收入和消費,壓抑消費,更易造成通縮。於是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即使製造出過量的貨幣供應,卻不會造成通脹。

海嘯考驗經濟學理論

在發達國家來看,大部分增發的貨幣是用於減免稅收,填補金融資產泡沫穿破、經濟調整過程裏企業和個人的資產負債表的赤字或虧損。實際是金融資產去槓桿化的帳面調整,不會衝擊現實經濟市場的供求。故即使發展中國家的新增貨幣大部分用於基建,由於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投入結構錯開,並不重疊,對國際市場的壓力便與金融海嘯前大不相同。新增需求未必可填補金融資產去槓桿化和經濟調整壓縮的需求。

在這個時候提通脹威脅,實際上重複對教科書經濟學的盲目迷信,金融海嘯基本上把教科書理論否定了大部分,在海嘯後還未能吸取教訓,顯然是經濟學家和官員的無能無知。

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