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關注顧此失彼
市場人士表示,受雷曼迷債事件影響,證監會對產品結構相對複雜的短倉及槓桿ETF有保留,但業界關注證監會同時間對市場風險不低的新興市場ETF「開綠燈」,業界希望證監會可擴闊ETF品種。但證監會不評論個別申請,只表示審批產品時確保全面風險披露,ETF亦有招股章程詳細披露風險,同時需及時持續披露。
現時市場上共有三十五隻ETF,今年證監會合共批出十二隻新ETF(其中寶來台灣卓越50基金未上市)。該十二隻新批的ETF中,只有一隻以本港股份為相關資產,即德銀富時25(03007),其餘全部以海外市場為相關資產,包括A股、台股及其他新興市場如越南、韓國、印度等。
至於市場一直期待、追蹤恒指或國指的本地短倉及槓桿ETF卻沒有進展。證監會今年初曾表示,已接獲短倉ETF申請,並且正進行工作。但消息透露,證監會早前已因產品不適合零售投資者為由,拒絕部分發行商發行包括恒指在內的短倉及槓桿ETF申請。
恒生指數公司去年九月推出恒指及國指短倉及槓桿指數,主要是配合有發行商希望以指數推出ETF。簡單而言,短倉ETF追蹤的指數下跌,相關ETF價格便會逆向上升。業界指出,現時本地ETF發展潛力不大,因為市場已有恒指及國指ETF,明顯出路是短倉ETF。再者,自雷曼事件後,有聲音要求將場外產品納入場內,如推出短倉ETF,某程度上是將結構性產品上市,增加透明度。
拒批短倉ETF
不過,有市場人士反對短倉ETF,認為產品複雜,或會出現偏差,例如以單一交易日計,恒指與短倉ETF表現一致,但若累積一段時間,恒指與短倉ETF或會有偏差。據了解,證監會拒絕短倉ETF申請的另一個原因,是短倉ETF未必跟足指數走勢。
雖然本港未有短倉ETF,但新加坡今年二月份已率先推出亞洲首隻短倉ETF,若本港不擴闊ETF品種,長遠或被新加坡超越。另業界關注新興市場ETF風險,這些市場港人不熟,或出現政治等風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