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內地數據未報喜 救市成效似有還無

國家統計局將月度數據發布「改制」,首次大堆頭拋出的七月經濟數據,可用一個「負」字概括。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下降百分之一點八,是連縮六個月;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百分之八點二;零售總額同比增長百分之十五點二,但回落了八點一個百分點。只有外貿由去年十月起下滑五個月後,今年三月至今反彈五個月,回揚勢頭基本形成。

數據描述的形勢顯然是嚴峻的。國統局官員苦中作樂地解讀,一如其對消費的評價,認為全世界消費都在萎縮,能保持這個增速來之不易。所謂「來之不易」,無論從代價或是努力來說,都難以顯示形勢優於別的經濟體,年來擲下四萬億救市已屬全球罕有,以數據去考量救市的成效,寬容地評價頂多似喜還憂。因為既有的問題並未獲得紓緩,經濟增長三駕馬車:投資、出口、消費,復甦仍然由強勁的政府投資拉動,消費可說並無起色,出口回揚反映外圍市場需求緩慢增長,結構調整不着痕迹,經濟模式呈現簡單的回歸。

回復靠固定資產投資支撐增長,早在外間意料中,工業生產的輕微恢復,顯然是由出口回暖帶動的。然而,相對這麼輕微的恢復性增長,產能過剩的問題依然突出,由工業生產轉好帶動就業增加,短期寄望不大;居民的消費意願降到歷史低點,靠服務業提升就業也如同緣木求魚。這種局面,可用社科院專家的話形容:投入這麼大筆錢,既沒有就業率的增長,也看不到消費水平的提高,GDP的增長變得和老百姓不相干,這樣的增長很難持續。增長「不能持續」正是救市的敗筆所在。

救市功效如此,勢必令當局決策兩難,要使經濟增長得以持續,除非外需提供愈來愈大的助力,對此實屬不宜寄望。此外,也不可能繼續龐大的擲銀彈措施,因為本錢大功效微,而且即使想豪擲巨資,也會受制於財政日益乾涸。以往龐大的投資流入資本市場及樓市,正在製造出另一個問題——資產泡沫化的隱憂,就算有第二套救市計劃,能否保證更大程度有利實體經濟、有助結構調整,還是未知之數。

今年以來A股市場上漲了百分之九十五,跑在全球之先。儘管升得凌厲,但信心未見得強起來。總理溫家寶說過,「信心比黃金重要」。當救市千金散盡,營造了一個高漲的股市,信心得以隨之高漲是存有疑問的。早前,傳出銀行閂水喉的消息,A股立即轉升為跌,面臨大調整轉勢的出現,可見市場內投資者人心虛怯,股市隨時有崩堤的風險。靠股市支撐信心,證明已是幻覺,當局反而如抱上隻燙手山芋,捧不得、棄不得。

以所謂「來之不易」,把嚴峻數據盡向樂觀方面解讀,妨礙投資者和決策者正視市場現實。實際上,救市的實效不彰,經濟信心仍虛怯。一方面說明救市的努力,不能停下來,宏觀政策仍難輕言收緊;另一方面須重視引導經濟,將救市的重點轉向保就業、促消費。過往的救市轟轟烈烈,贏得國際掌聲,卻未有贏得民心,而且在巨資救市之後,由資本市場引起的財富重新分配正加劇貧富懸殊,以及高通脹可能驟然而降,成為新的問題及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