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中文世界裏的財經詞彙,有很多是由外語翻譯過來。由於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不同,有不少來自外語的財經詞語,先由香港吸收、翻譯,然後被內地直接借用,在這種情況下,兩地的詞語通常沒有分別;但也有些詞語兩地各自翻譯,結果就往往出現一些細微的差別。最近有讀者來信詢問香港和內地一個財經名詞使用上的不同,就是為何「生產者物價指數」在內地會說成「工業品出廠價格」。
我的理解是「生產者物價指數」是比較貼近英語原文「Producer Price Index」的翻譯,由於涉及的是各種商品在生產階段的價格,因此從另一個角度說是「出廠價格」也無不可,而這就是內地翻譯的取向。其實內地也不是只用「工業品出廠價格」,查看內地的媒體,同樣可發現不少使用「生產者物價指數」的例子,此外也有人用「生產者價格指數」。這種翻譯上的細微差別,有時候不一定是地區差異,同一個地方也可能出現不一致的情況,例如上述的「Producer Price Index」在香港翻譯為「生產者物價指數」,但「Consumer Price Index」卻翻譯為「消費物價指數」,而較少使用「消費者物價指數」,內地則有人翻譯為「消費價格指數」。
分辨「同比」與「環比」
此外,讀者還問到「同比」和「環比」的問題。「同比」指的是本年某個月份跟去年同一月份的比較,比如本年五月跟去年五月的比較,這種比較可消除季節性變動所帶來的影響。而「環比」所指的則是某一個時期跟前一個時期的比較,可以是去年跟前年的比較,然後是今年跟去年的比較;也可以是一年內各個月份跟前一個月份的比較,以說明逐月的發展情況。之所以叫「環比」,是因某個月份在前一個月作為對比中心的主角,後一個月則變成被比較的對象,例如當四月跟三月比較時,四月是焦點;到了五月跟四月比較時,五月是焦點,四月是被比較的對象,四月從第一位變成第二位,這樣環環相套就稱為「環比」,是英語「Chained-dollar Indexes」的直接翻譯。
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
中文及雙語學系系主任及教授 陳瑞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