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普通話有兩項比較特殊的語言現象,一項與發音有關,另一項與構詞有關,是學習普通話的人不得不學又一直難以駕馭的,就是普通話的「輕聲」和「兒化」現象。不過,隨着全國各地及海外各華語地區人士的交往日益頻繁,同時還有不少外國人加入說普通話的行列,普通話的這些特有語言現象,由於掌握困難,已經在逐漸消失。其中像「兒化」詞語,在老北京人的語言裏面比例相當高,以致外地人聽北京人說話,往往覺得他們像嘴裏含着橄欖發音一樣,聽起來費勁,學起來更不容易。
「兒化」詞語愈來愈少
大江南北能像北京人那樣自如地發好兒化韻的人,畢竟還是少數,因此現在除了一些非兒化不可的詞語之外,兒化的詞語已經愈來愈少。所謂非兒化不可,指的是有兒化跟沒兒化有不同含義的詞,例如「白麵」(小麥磨成的粉)和「白麵兒」(海洛英)一類。另外還有些詞語既可作名詞,也可作動詞、形容詞或量詞之類,其中作為名詞的,一般都會兒化,像「蓋蓋兒」(即粵語的「冚蓋」)、「釘釘兒」(即粵語的「搭釘」)等。
跟財經活動有關的詞語,也可以找到相關的例子。例如普通話如果說有人在處理款項的時候提供不符合財會制度規定的非正式收據,這種行為稱為「打白條兒」,作為名詞的「條兒」通常要兒化,沒有兒化的「條」多數用來指「條理、層次」的意思,像「條目」、「有條不紊」等,或者作為量詞,像「一條魚、一條大街」。跟這個例子相似的,還有表示空白的門類的「缺門兒」和表示出眾的「拔尖兒」。沒有兒化的「門」是指裝置在建築物上的出入口或者形狀和作用像門的事物,而有兒化的「門兒」則指門徑、門類;如果說某些產品缺少相關的門類,可以說那是「缺門兒產品」。至於沒有兒化的「尖」,多數用作形容詞,名詞「尖兒」指物體銳利的末端或出類拔萃的人。
此外,在中國內地很有錢的人常被人稱為「大款兒」,而文藝界的名家或高手則稱為「大腕兒」。不過正如前文所說,這些兒化詞語由於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經濟活動中使用頻率不低,所以也就隨着詞語的逐漸普及化而減少了普通話的特色,「兒化」逐步消失,因此像「缺門」、「大款」、「大腕」等說法,近年已經愈來愈普及。
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
中文及雙語學系系主任及教授 陳瑞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