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解1:保本基金一定「保本」
保本基金一般持有較多現金,故多以銀行儲蓄存款利率作為回報參考。據理柏的數據指出,市面上36隻保本基金上月平均只錄得0.01%升幅;再以「銀聯信託保本基金」為例,其資產分布為100%港元存款及短期定息證券,截至五月二十九日止,該基金過往一年回報為0.64%。
事實上,在現時低息年代,保本基金扣除手續費後更有機會錄得負回報,如滙豐的保本基金,○四年便曾出現負回報0.02%。
華信惠悅首席投資顧問曹偉邦指出,一般人認為保本基金可保本金不失,但所有投資都難免涉及風險,就算屬低風險的保本基金亦不例外,為免讓大眾產生錯覺,受託人會陸續將之易名為「保守基金」。
誤解2:自願性供款可作扣稅
僱員的強積金供款中,只有僱員強制供款部分可作扣稅用途,即每月最多1,000元,每年最多扣稅12,000元的規定亦由此而來,若自行加大了自願性供款部分,也不可用來扣稅。
誤解3:趁股市爆升趕快轉換
曹偉邦表示,沒有人能準確捕捉每一個投資低位,加上強積金的投資期可達數十年,故打工仔不應因市況而調動基金組合。「目前環球不少主要股市已累積一定升幅,若現時將低風險基金轉至較高風險的股票基金,有機會於高位接貨,當股市大幅下調,便會因而錄得虧損。」他建議待股市穩定後才分階段轉換,但不應調動得太頻密,可考慮每3年調動一次。
誤解4:平均成本法入市必贏
強積金以月供定額進行投資,當遇上跌市時,基金可購入更多單位,在升市時買入較少單位,最終可拉勻投資成本;不過當股市反覆向下,就算是以月供方式入市,一樣難逃虧蝕的命運。另外,由於債券市場價格多較平穩,因此較難達到平均成本法的效果。
誤解5:自僱人士免供強積金
自僱人士是指所有年齡介乎18至65歲,並非以僱員身份提供服務或貨品以賺取入息的人士。如成為自僱人士,須在60天內登記加入強積金計劃,並可選擇按月或按年供款。法定供款額為有關入息的5%,入息上限為每月20,000元或每年240,000元,下限則為每月5,000元或每年60,000元,低於入息下限者毋須供款。
誤解6:重注保本基金穩收成
除非臨近退休,否則不宜押重注於保本或保證基金,因兩者的回報往往參考銀行利率,在超低息年代,回報實難敵通脹。曹偉邦表示,由於保本基金的年回報率經常低於1%以下,通脹會令保本基金內的資金不斷貶值,故不贊成打工仔選擇該類基金。但若打算在2至3年內退休的人士,則可考慮投資該類基金鎖定回報,以避免錄得較大虧損。
事實上,據理柏的數據顯示,由二○○○年強積金推出至今年五月底,股票基金平均錄得22%正回報,而保本和保證基金則分別錄得13%和12%升幅。雖然經過數次的牛熊市考驗,但仍以股票基金的回報佔優。
誤解7:不熟不買「晒冷」攻港股
曹偉邦指出,打工仔不應集中投資在單一市場,由於港股波動較大,相對風險亦高。不過他認為,投資者持有一定的港股比例亦有好處,除回報可對沖本地通脹外,亦可緊貼市況作相對調整。由於人生階段基金多數持有不同國家的股票,故他建議打工仔可投資該類基金,或控制基金內的港股比例在20%至25%。
誤解8:保證基金保證有回報
保證基金通常會向計劃成員保證一個最低回報率,但必須符合附帶條件,如鎖定期及提款條件,期內不可隨意轉換,方可享有所承諾的保證。以交通銀行的「保證回報成分基金」為例,其中保證回報率為不少於年利率1%,但成員須參與該基金至少5年。
不過,保證基金未必可提供百分百的本金保障,如有些基金只保障本金內的某個百分比回報,而其餘部分的回報則取決於相關投資是否理想,如果不理想,回報就相應減少。除基本收費外,受託人還會收取額外的保證費或儲備費,而保證回報率可在預先通知的情況下調整,甚至取消。
誤解9:兼職僱員免供強積金
強積金法例規定僱主必須安排年滿18歲至未滿65歲,在僱傭合約(包括書面或口頭協議下)受僱期不少於60日的全職及兼職僱員,加入強積金計劃及供款。只要符合法例規定,即使是暑期工,亦同樣可享受強積金權益。
誤解10:轉工後懶理保留帳戶
若打工仔將保留帳戶置之不理,不但會增加日後管理戶口的難度,更可能錯過轉換基金組合的時機。此外,僱員若將所有保留帳戶的資金集中至基金表現較佳以及收費較合理的其中一個保留帳戶,除了回報或較可觀,亦可省去部分的行政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