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銀行體檢卸壓力 熱錢風險未化解

美國銀行業壓力測試公布結果,市場作了「善意」解讀,對銀行業的情況轉向樂觀,這可以從股市的狂熱情緒表現出來。然而,就壓力測試專家不乏非議,意見集中於測試的準則過寬,諾獎得主斯蒂格利茨認為,壓力測試沒有壓力。這對壓力測試表明了懷疑的態度。其實值得懷疑的不僅在這一點,就銀行可以同政府討價還價,壓力測試竟然「有數講」,本身就是笑談,大大降低了壓力測試的可信程度。但股市並不理會這些,將結果當好消息繼續推高股市指數。

由結果看動機,令人懷疑美國的壓力測試有蒙混過關意味,政府藉壓力測試可以放生銀行,使多數銀行避過倒閉的厄運。同時,也藉沒壓力的測試抹去銀行的隱憂,以便可以吸引私人資本入局,為政府從股東地位解脫出來鋪路。說直白了,如同政府同銀行合演的一台戲,意欲延緩銀行的危機,爭取時間養息以便逃出生天。當然客觀上是為走出金融危機,行政干預性質的「陽謀」,未致遭遇較大的反對。

美國的壓力測試,不可避免折射到香港。不僅因為有美國的銀行在香港擁有分行,更因為香港也有相同的危機症候。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對美國的壓力測試利好香港作出評價,也乘機褒揚香港對銀行壓力測試,發現銀行體系健全。然而,言者有心,聽者未必受落。這是因為香港銀行的測試,採用數據多寡、系數門檻高低外人不得而知,正如對美國的壓力測試抱持爭議,港式壓力測試因缺乏充分透明度,令人質疑會否是護短的敷衍佳作。

與外圍不遑多讓的是,港股亦借消息助力炒高。究其實,這並非因為是壓力測試激發了樂觀情緒,而是如我們早前所評論的,港股不過是熱錢推動的典型資金市。當前香港銀行體系結餘突破了兩千億後,還繼續攀高,如果不是金管局發行票據吸走部分資金,結餘要直逼三千億,這標示資金氾濫的嚴重,更糟的是,來避險的游資見股市走勢有利,也變成了「買股錢」。任總警告,目前經濟環境嚴峻,經濟收縮,股市漲未有經濟因素支持,希望投資者了解形勢,小心管理風險。

任總的警告不是無的放矢,以往其在市場重要轉捩關頭,都曾就投資風險發出警告,雖然不過是盡其監管者責任,但亦對市場起到有用的警示。事實上,金融危機對新興市場的傳染性,比流感疫情可能更厲害。經濟各環節包括本地生產總值、出口、失業率、匯率、公司業績,無一不受衝擊。當市場感覺金融風險結束「自由落體」下滑時,並不意味着經濟走出危機,相反各環節數據還未充分反映危機的影響,比如失業率對經濟影響就是滯後的。股市漲勢未有經濟因素支持並非虛言。

再看熱錢流入的兇險,現時湧入銀行體系的熱錢,相比首季時湧入的數額,已經更上一層樓,締下新的紀錄,況且資金湧入的態勢仍延續不止。熱錢湧入客觀上營造股市泡沫繁榮,也有阻止滑向通縮的作用,這成為替經濟止痛的特效藥,但副作用是資金突然流走的風險後患無窮。值得擔心的正是,決策者刻意借用特效藥,卻忘記其副作用,釀成重大後患。因此任總僅僅知道警告投資者是不夠的,作為金融市場的監管者,還有責任找出化解危機的方法,或者就危機制訂應變措施,以冀減低可能帶來的衝擊。

你認為港股已踏入牛市嗎?
詳情瀏覽on.cc《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