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紐約時報》報道,商譽減值將成為美國銀行業虧損的最新來源,去年業界共減值250億美元,遠多過○七年的7.9億美元。截至去年底止,銀行業仍有2,910億美元商譽價值,在今年首季再減值35億美元。雖然商譽減值只是帳面虧損,並不影響企業的信貸及現金流,但料減值將拖低利潤水平,或令股價持續下滑。
有分析員指,上周得知壓力測試結果的美國19家大型銀行,如需更多資本,理論上有3個選擇,但事實上選擇只有1個,便是要求政府將手上的優先股轉換成普通股。
Howe Barnes Hoefer & Arnett研究董事戴維斯表示,接受政府拯救、發行新股方案皆政治上或財政上不可行,因去年國會通過7,000億美元問題資產拯救方案(TARP)後,國會反對再投入新資金,如發行新股,亦未必吸引投資者。
集資無選擇 僅能求「國有」
現時只剩下將政府持有的優先股轉換成普通股這一條出路,但這勢必攤薄現有股東的權益。美國企業今年來破紀錄發債4,680億美元(約3.65萬億港元),反映聯儲局的措施奏效。與銀行業借貸意願成反比的倫敦銀行同業拆息及隔夜指數掉期利率(Libor-OIS)差價於上周五跌至0.87厘,為去年雷曼爆煲後最低。
《金融時報》引述聯儲局上次會議內部分析指出,據「泰勒法則」(Taylor-rule)以現時失業率及通脹分析,美息目前理想水平是負5厘。央行雖不能將利率水平降至負水平,但該內部分析建議聯儲局採取相當於負5厘利率水平的非傳統政策刺激經濟,當中包括擴大聯儲局的購買資產規模至1.15萬億美元(約8.97萬億港元)以上。
格老:最壞時刻已過
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接受傳媒訪問,認為投資者對金融市場的恐懼情緒在去年九月達高峰,但現時已漸漸走出谷底。他認為奧巴馬是位務實的總統,未向保護主義者妥協,避免了經濟體系崩潰,而現時龐大的預算,勢必令實質利率上揚,因此須延遲部分方案的實施時間。